0%

我们离瓦力的世界还有多远

动画片《瓦力》里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机器人之间的可爱感情,还有对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描述。虽然篇幅不多,但那些片段却常常在我脑中闪现:体型硕大,完全没有体力劳动,连走路都不需要;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娱乐,依靠一把多功能的座椅和一块高度发达的显示屏;所有人都只关注自己面前的屏幕,对身边的世界完全失去兴趣,漠不关心;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满足感,安于现状。人类基本上变成了一群失去行为能力、无忧无虑、只知道对着屏幕傻笑的胖子。

仔细想来,看似荒谬的预言却有可能成真。仅从片子的片段看,要支持瓦力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技术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舒适且移动便捷的座椅,以及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应用和完美的显示屏,尤其是当第二点技术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恐怕人们对其他方面的容忍度就会高一些了。

对一些宅人来说,这种未来生活恐怕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怎样才能让全体人类都过渡到这一步呢?可能需要科技发展加上超级城市化才能实现吧。科技就不用说了,是所有一切的前提。但是科技越发展,人类的活动空间应该越大才对,怎么可能将人类都禁锢在一把小小的座椅上呢。当然,片子里是因为人类被迫离开地球,集体移民进入太空飞船,再能折腾的人也不可能在太空中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可以说,他们的转变是被迫的,并且是经过了很多代人积累的。但是,即便人类不打算太空移民,这样的转变已经出现在城市里。

对生活在大都市的普通人来说,在屋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交通时间,像我这样的上班族,所关心的只是从家里到公司,到饭馆,到商场,到影院……就连偶尔参加的运动也都是在室内,对我来讲,SOHO就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和追求。生活在城市的人大抵如此,我们只是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至于房子之间的部分基本全是负担,我们所关心的只是房子里面。城市越大,这样的趋势便越明显,人与自然之间隔了一座无法抵抗的混凝土森林。于是,在路上,在车上,在地铁上,总是看到人们插着耳机,盯着手中的屏幕,沉浸在数码产品营造的一片天地中,对身旁的世界毫无知觉,唯一关心的恐怕就是有么有下错站。每次看到一大群人各自盯着小小的屏幕入神,我都觉得仿佛已经踏入瓦力那个奇特的未来世界,那里所有人都悠闲到了极致,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只能设法自娱自乐,同时却也忙碌到了极致,连看一眼屏幕之外的空暇都没有。

以前公司的一位外国友人就说过,他在上海的地铁上非常惊讶,因为所有人都拥有一款PSP类的游戏机,都戴着耳机盯着屏幕,他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么整齐划一的阵容。就我在欧洲的感受来讲,他们的城市规模要小得多,跟我们的京沪广根本就没法比,相反,小镇和农村都很发达,除了不够热闹,基本的生活保障跟城市是不相上下的。去过欧洲小镇或者郊外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路边、草地、河畔、海里、山中,甚至天上,总能看到投身各种运动并乐在其中的人,每每羡煞我们。

我生长的地方并不算是大城市,所以还有些机会亲近自然。虽然我没什么肌肉,耐力也不济,但一直自认为在简单的运动和平衡方面都算不错。直到在欧洲滑雪、下海、爬山,才慢慢觉得,我在他们眼里恐怕就是养在深闺的小女子,而他们在我眼里基本就是飞檐走壁上山下海的野人了。

读到过舒国治评论瑞典人的一段话,从挪威爬山归来之后,这段话于我,几乎是完美的对于北欧民族生活方式的诠释。他说的大意是:由于身处的自然环境,瑞典人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户内和户外。他们的户内生活与我们没有大异,但户外生活的比重和花样却要多得多。一旦出了屋子,他们面对的就是无尽的旷野或绵延的山脉,因此,他们大把的时间都贡献给滑雪、爬山、游泳、划船、攀岩等等户外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大都市里N点一线的劳碌生活几乎不可想象。而对于一个生活在上海北京的普通人,哪怕一辈子不踏出城市中高楼的阴影,也不会怀疑有什么不正常。

城市是人造建筑的极致,身处人造建筑中,人也就习惯了仅有人造建筑。美国、日本和中国大概都有极大量的宅人,但我在欧洲的感受却并不明显,就连像老米那样运动神经不足的人,周末也要去户外暴走一番才觉得舒畅。欧美之间的差异我还无法比较,但对中国和日本的宅人来说,超级大都市的存在应该是很大的原因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放慢了建立超级城市的脚步,甚至拆散已有的大城市,中国却还在努力打造功能齐全、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大都市”,置身于这样的城市中,跟在太空飞船上又有多少区别呢。

在《瓦力》的结尾,机器人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真情唤醒了人类麻木的心灵,人们终于将视线投向显示器之外,把身体从自动座椅中解放出来,打算回到地球做回正常的人类。而在这地球上,城市里,朝九晚五的一群人是不是正在一点点将视线和身体禁锢,转而走向一个虚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