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个美国梦:黄金时代的先贤和当代商场的赢家

先后读了两本传记,《富兰克林自传》和SAP现任掌门人孟鼎铭的传记《逐梦之旅》。本没把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读这两本书的初衷也不大一样,但越读却越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逐梦之旅》的英文是Winner's Dream,不论身处哪个时代,想要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其中的道理并没差太多。

先说《富兰克林自传》吧,说实话,在读这本传记之前,对富兰克林并没有太多了解,无非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起草《独立宣言》的美国国父,雷雨天放风筝的科学家。读了这本自传,“先贤”的扁平印象才丰满起来,对他的敬仰膜拜之情确是有增无减。

对富兰克林来说,政治并不算他年少时给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12岁时他辍学去印刷所当学徒,这之前也尝试过好几个行当,但都提不起兴趣。不知是不是对书籍的热爱促成了他与印刷的缘分。虽然早早开始了学徒生涯,富兰克林却并没有放弃任何个人追求,仍然严格地坚持着很多习惯,而每一项习惯,无疑也都为他铺平了日后的人生道路:

  • 如饥似渴的读书,为了攒钱买书甚至变为素食者。我总觉得这一点是奠定了其他美德的基础。
  • 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身边各种事务的讨论中,并且锻炼文笔,学习如何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论点,驳斥对手的论点。
    这个本事深深让我佩服,日后每当他想要做一点改革的时候,总会先写出一些文章刊在报上,或者印一些小册子,等到大家都基本认同了他的观点,他再郑重提出要办这件事,简直是水到渠成。没有这些铺垫,他也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办成很多公益项目,并从一个商人进入政界。
    那个时代的北美殖民地尚未统一,更没有取得独立,市政建设也才刚刚开始,对于如何建设家园、规划发展,总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争论。小到道路修建、路灯设计,大到兴办学校、商家税收、法规制定,一切都有很多讨论的余地。那正是适合富兰克林的黄金时代,他有天生的热心和激情,又训练出聪明机警的头脑,总能洞见到问题本质,并找出对社会和大众都最有好处的提议。再加上他的积极奔走,一项项利民措施的兴建为他奠定了极高的声望。
  • 虽然富兰克林参加了很多看起来“事不关己”的业余活动,但对待工作却永远是一丝不苟,不管是管理印刷所还是办报纸,干起活儿来都有股不遗余力的拼命劲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从白手起家积累了足以衣食无忧的财富。
  • 让我非常敬佩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他的自律。一个人如何能在商业、公益、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勤奋自律和一颗永不懈怠的心肯定是必备的。富兰克林不光列出了自我要求的十三条美德,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做了表格,每天自省是否有所违背。这就是所谓“完人”背后的秘密吧,有了几十年如一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常人看来难以企及的成就对他就成了手到擒来。

不过,读完本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不是他的智慧与勤奋,而是他看似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他做了很多各种领域的发明,包括壁炉、路灯、眼镜等等,当然成果最丰硕的是电学领域的研究以及发明了避雷针。富兰克林第一次接触到电学的基础知识时已经四十岁了,但他依然像个学生一样投入到电学的钻研中去,并在五十多岁获得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要说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不正是这种永不止息的精神力量么?作为一个八零后,我和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已在奔四的路上了,想想我们平常总会抱怨“年纪大了”,似乎常常失去上进的动力和理由,无怪乎我等众生,只能仰望先贤的背影。

我本来对美国历史几乎没有了解,读了这本书,却对美国的立国之路有了兴趣。透过富兰克林的文字,我不只看到了一位为自由、平等斗争的圣人,更看到了一个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仿佛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关注着国计民生,都以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为目标,夙夜靡怠地奋斗着。相比之下,英法殖民者所关注的,只不过是如何收缴更多税款、获得更多利益而已。

对新大陆来说,那是一段纷争痛苦的历史,却也是充满机遇的时代,正是在一批先贤的带领下,殖民地的居民们把握住了这个机遇,才有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美国的国父们都是一批影响了世界的人。

摘录一下富兰克林的十三条美德,以致敬伟人

  1. 节制。
    饭不可吃胀,酒不可喝高。
  2. 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3. 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4. 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5. 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6. 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7. 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8. 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用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9. 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10. 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11. 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12. 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13. 谦卑。
    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对孟鼎铭(Bill McDermott)的传记有兴趣,当然部分原因是想了解一下我司掌门人。作为销售出生的他,成为了SAP第一个非技术背景的CEO。与富兰克林的波澜不惊不同,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满满的激情,读完也让我对销售的世界多了一点儿了解。

出身蓝领工人之家,又有几个弟弟妹妹,比尔从小就很想着如何赚钱了,从11岁开始当了报童,每天早上六点送报纸,他似乎就已经开启了一段商业赢家的人生,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十六岁时同时打着三四份工,十七岁还是个高中生时,就已经盘下了一家加油站附近的便利店,开始正式创业了。光看到这里,我就咂舌不已,想想我的中学时代都在做什么呢?能够主宰我悲欢的无疑是考试成绩,此外无非就是找时间看看小说,人生的最高目标不过定格在高考。如此一比较,无怪乎他是老板,我是员工了。

大学毕业后,比尔进入梦寐以求的施乐公司当起销售,之后凡是他所在的团队,必定年年都是销售冠军,彻底开始了全力奔向CEO的开挂人生。

要说我从比尔的传奇经历中学到了什么,那主要有两点:一是激情,敢于梦想、敢于相信自己、并且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的激情;二就是勤奋,从送报开始,比尔就已经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正如他自己说的,送报的经历、经营便利店的经历,都是他日后成功的垫脚石。做好眼前事的同事,他的心中一直有着更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比尔时刻不停地奔跑着,安逸从来都不会是他的选择。

自己当上金牌销售也许简单,而要带领从十几人到几百人的团队超额完成任务,或带领整个公司实现预期目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本书里,比尔很仔细地分享了他的心得和技巧,也分享了自己做出每一个决策的心路历程。从进入施乐的第一天,比尔的梦想就是当上CEO,在四十九岁时,他果真成为SAP的联席CEO。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用简短的篇章回顾了当上CEO近十年来SAP的变化,这也正是我进入公司的十年。比尔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说过一句话:

“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在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发展很顺利的时候,没有想到要主动变革。我们不想成为那样的公司”。

希望我们能够走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