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心态崩了。
为了完成一件想做的事,一个人到底能付出些什么?
如题。

因为一群人的推荐而读了这本书,每天都以一种做作业的心态跟作者较劲,中文译本叫做《终身成长》,看看英文书名,就能知道作者的本义:思维方式决定成败。

如若单把这句话拿出来,想必不会有人反驳,感觉这是很直白的一个道理。但就是有很多像这样的简单道理,若没有听人讲出来,自己大概是永远不会去想的。

成长是什么?大概是在世事的磨练中,慢慢了解自己、懂得别人,慢慢学会与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吧。作者发明了两个术语: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顾名思义,成长思维才能让人成长,固定思维只能禁锢人的思想。书中写了大量的例子,比较“固定思维的人”和“成长思维的人”有哪些不同,读来很容易有种错觉,仿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而只要拥有成长思维,就坐上了成功的直通车。但其实不是,作者说,遇到不同的事会触发不同的思维,我们只需要努力让成长思维赶走固定思维就好。在我看来,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更像是成长前和成长后。也许有些身居高位年纪已长的人,也并没有心志成熟,反而有些小学生,却已能够成熟地对待身边的事情。

什么是成长思维?想做的事情就去尝试,想要的东西尽量努力。如果失败了?没关系,不要抱怨运气,不要责备别人,仔细想想还能做些什么,尽力去做吧。相反,固定思维会认为保护自尊心或证明自己能力优于他人才是最重要的,哪怕一次尝试和失败也是对整个人的否定,意味着你是个没出息的人。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从小学生到CEO,从体育冠军到老师,好像固定思维的人总是深陷困局,而成长思维的人却能得偿所愿。作者把成长思维和成功联系起来,这当然也是对的。但从这些例子中,能看到成长思维另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似乎能让一个人在面对失败时更坦然,面对成功时更平静,不会因为一时得失而在心中掀起太大波澜。

固定思维的人为了保护自己,往往把错误归结到其他人或事的影响,乍一看,这么做似乎可以避免自责或被责备,能够获得当下的解脱,但时间久了,会养成一种受害者的心态。如果你相信自己已经全力以赴无可挑剔,却屡屡因为其他原因遭受失败,这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中的主动权都给了别人,虽没了自责,但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单纯成为一个牺牲品,这样的心理状态,岂不更可怕?

也许很多人都会发现,身边的朋友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似乎总是运气很差,总会遇到挑剔的老板,进了不满意的公司,碰上不靠谱的人,他们总在抱怨自己的水逆太长,一切都是因为运气不好。而另一种人,总能找到喜欢的工作,认识对的人,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总能顺利化解,他们会说“我运气不坏”。

成长思维能带给一个人的,也许不是成功,但至少,能让人在失败时不怨天尤人,成功时不过度膨胀,永远保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永远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改变。人到中年,很难为所谓“成功”心动,但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份心态,难道不是最大的馈赠和追求么。

很匆忙的一个月,没感觉到做了什么倏的一下就过去了。回老家参加了一对甜蜜新人的婚礼,爱情的样子永远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还在寻觅的人都有好的归宿。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要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回国,到机场要先去退税,他提前三小时到了机场,结果被别人指错方向,走到别的航站楼去了。排队退税排到一半,发现离飞机起飞没多久了,放弃退税赶紧往登机口赶,这时才发现离得很远,因为在另一个航站楼所以又额外被安检了一次,终于在起飞前5分钟到了登机口,却被告知已经关闭舱门了,无法登机!而家里的老婆孩子还在等着他带礼物回去。

如果主角是你,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忆一下你最郁闷的经历是什么吧,是在国外钱包被偷?是中转航班取消导致后续行程脱节?是托运行李不翼而飞?旅途中的不顺总会被放大,出门在外,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心更容易被各种不可预知所搅扰。作为一个曾经的空中飞人,面对晚点和延误基本已能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但我也深知,修炼到这一步是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洗礼。

不管痛苦还是欢乐,初次经历肯定是刻骨铭心,而次数越多,可能就越“麻木”了,有些时候,这样的“麻木”就被称作是成长吧。

说到航班晚点的经历,有一次特别让我印象深刻,是在深圳出差回上海,也是一个八月份,晚点的重灾区。那次本来有件算是“幸运”的事,有个同事跟我同班飞机,而且是个关系不错,一起旅行过多次的同事。按道理说,晚点被困机场,能有一位友人陪伴该是件值得安慰的事了,可惜我那时候定力太浅,从头到尾都被晚点搅扰得心神不宁,唉声叹气。第二天我就要开始蜜月旅行,为期两周并且还要长途转机,我多希望能早点儿回家投入度假的准备中,无奈却被这该死的晚点滞留在人满为患的机场。其实不管我多么着急上火,也不可能改变什么,唯一能做的唯有等待,要么睡觉看书发呆,要么买点儿吃的喝的,捱过那几个小时就是了。可当初毕竟不是后来,日后更久的晚点、更大的损失都没有让我那么煎熬,在深圳的那一天,几小时的航班晚点让我每一分钟都如坐针毡,也一定让我成了一个面目可憎的旅伴。在那几个小时里,我脑中想的只是我有多么不幸、多么烦躁,印象中我除了抱怨大概没说什么别的话,除了叹气也没做什么别的事。我和我的烦恼牢牢占据了我世界的中心,我丝毫没考虑过我的旅伴或许也需要安慰,或许很不想听我的抱怨,因为那天刚好是他的生日,上海家中的老父亲还等着他回家吃一顿晚饭,而这顿饭他也赶不上了。

后来,我确实做到了淡定面对。有次也是出发要去两周的休假,因为飞机晚点有可能赶不上后续行程,我一边坐在机舱里等起飞,一边已在盘算第二天回去上班取消休假了,即便在那个绝望的时候,心里也再没有这么大的波澜。还有一次晚上被拉到小旅馆休息,加钱要了单人间,房门也无法反锁,我竟还有心情找了个附近的邮筒把旅途中写的明信片寄了出去。再有一次,千里迢迢赶到美国黄石公园,却被一块“公园关闭”的告示牌拒之门外,原计划在当地停留6天的机票也没法改签……

我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就对旅途中的坎坷豁达了许多,不再因自己无法改变的境遇无休止地担心和叹气。这可能并不是一种主动的改变,也不是看了什么鸡汤突然开窍,也许这就只是必然的成长吧。在达到这个豁达的境界之前,我当然还经历过很多次身心的煎熬,但那天在深圳的记忆却是印象最深的一次。那次我有一个比我更“惨”的旅伴,但我却固执地陷在自己的困境中,拒绝他的开解,非但没有开解他,还把他当作抱怨对象输出了很多负能量。日后回想起来,总是心怀愧疚,也许正是这种愧疚让我一直记着这件事,也时时警醒我不要重蹈覆辙,把一段本可以更好的旅程变成了炼狱。

再回到开头的故事,面对赶到登机口却上不了飞机的惨况,故事的主人公说了一句“没关系”,然后改签机票,接着购物和退税去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感谢提供这个故事的人,感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感谢其他很多同事分享自己的看法,引出我的回忆,让我写出这篇文章。

又一个几乎没有运动的月份,但是很开心参加了一场收获颇丰的培训,度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假。大概两年没有出去玩了,已经忘了旅行原来是可以这么减压的,况且还是去海边。终于不太害怕海水了,每次看到生长在海边的小朋友都好生羡慕。

希望好心情能持续久一些,希望下次度假不要相隔太远。

五月就这么匆匆溜走了,最近的关键字变成了“忙”,出差有点多,千头万绪等着梳理,很挣扎的一段日子,到今天已是六月下旬,已经放弃了锻炼,所幸还坚持着一些阅读。

希望在压抑中破茧,希望能参透让自己开心的奥义。

又度过一个生日,本想写篇总结,但感觉一旦过了这个点,再多的话也就都说不出来了吧。

又开始跑了几次步,但膝盖还是不太适应,不知后面会不会好些。

这么快就要进入下半年了,五月会是忙碌的一个月,前路依旧看不清,但总得往前走吧。


我在学校时,几乎没有的接受过什么关于演讲的训练,但现在,应当没人敢说演讲不重要吧?被书名和评论所吸引,可是读完以后,更深的感触不是学到了多少演讲的技能,而是对TED重拾了兴趣。作者分享了很多TED演讲案例,个个都让人心生佩服,看完书后,更迫不急的想去看看大师们的现身说法。

说实话,这本书有些段落很是拖沓,常常让我很难集中注意力,但全书读完,还是学到了几件很重要的事。

第一,也是作者开宗明义首先强调的:思想重于形式。你是不是有值得分享的内容让大家知道?技巧只能用来凸显优秀的内容,却不可能挽救空洞的布道。

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值得分享的思想,就能发表精彩的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唯一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自信,不是舞台展示,也不是流利的语言,而是有价值的思想。(摘自第二章)

第二,就是对时间的尊重。TED演讲的上限是18分钟,乍一听,这是非常短的,但要想把人们的注意力抓上十几分钟,也并不容易做到。

当人们坐下来听你演讲的时候,他们给你的是某种非常宝贵的东西,某种一旦给予便无法收回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你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这十几分钟时间。(摘自第三章)

我开过的会、听过的培训,如果在半小时内能够结束,那大家都已经认为是很有效率了。在各种或长或短的培训中,我常常是在主讲人还刚刚介绍日程表的时候就已经走神了。当然,演讲跟培训有很大不同,有些培训必须得需要三天、五天才能完成。然而,不管我们在准备的是一场演讲还是一节课,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演讲开始时,你大约有一分钟的时间让观众对你演讲的内容产生兴趣,而收尾的方法会直接影响你的演讲将如何被观众记住。(摘自第十三章)

工作中,我听过不少,也讲过不少培训,更是参加过数不清的各类会议。作为组织者,我不得不承认,有些内容在安排的时候就只是用来“消耗时间”的,而作为听众,很多时候我也完全知道,什么是干货,哪些又是“注水的”。然而奇怪得很,大家似乎都遵循着一套惯例,即便是针对公司内部的培训,有些内容肯定是正常员工都明白的,却还是不断地被重复。有些内容,明明看一眼就明了,却还会被反复解释上几分钟,要想不走神简直是不太可能的事。

更奇怪的,作为观众,遇到低信息密度或重复解释的情况,我往往是极不耐烦的,但当我自己作为主讲人,却也无法逃脱窠臼,仿佛有些一目了然的道理我不掰开来讲上一讲,那就是我的责任没有尽到……

我想不管是国企还是外企,工作时间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开会上,大小领导的讲话艺术就更加重要。往往大家都会赞叹“某某领导太会说了,什么也不准备就能滔滔不绝讲上一个小时”,诚然,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确实很重要。然而,目标明确的精炼比毫无意义的发散更难。没人愿做生活中的唠叨者,但又有多少人能克服讲台上的碎碎念呢?

有一次,伍德罗·威尔逊总统被问及他准备一次演讲需要花多长时间,他的回答是:“这取决于演讲的长度。如果是一个10分钟的演讲,那我需要两周的时间准备;如果是半个小时的演讲,我需要一周的时间准备;如果我能讲多长时间就讲多长时间,那么我就不需要做任何准备,马上就可以开始。” (摘自第四章)

作为TED掌门人,作者的分享之所以有价值,也许并不在于他道出了多少演讲的真谛,而在于他有丰富的指导经验和案例,这些例子还是随时能在TED网站上找到的。能在看完书之后,找到感兴趣的演讲者目睹一下他们的风采,这才是本书带来的最爽的感觉吧。

微信群收到这张照片,原来是妈妈新买了个充电宝,用她的话说,喜欢这种“小巧的,可爱的”,其实家里也不是没有其他充电宝,但他们大概都太大或太丑吧。就这么不经意的一瞬,心底突然被深深触动。

妈妈虽然已经退休,但她的心地却一直如孩子般纯真,这么容易就为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美好感动。其实,他们那一代人面临的问题应该不比我们少,为生活的奔波操劳也并不比现在的白领们轻松,但妈妈却一直保持着这种单纯乐观的天性。小的时候无知无觉,越长大,就越觉得这样的心态是多么难得,也越觉得从小跟这样的妈妈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幸运的事。每次一起出门,妈妈都能表现得像个小朋友,会毫不掩饰地兴奋到跳起,会满怀兴趣地尝试未知挑战,也会为错过的一些风景念念不忘……

屏蔽负面情绪,全情享受当下,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也正是我最近最需要的。而我的榜样一直在身边,在眼前。每天默念三遍,向我亲爱的、可爱的妈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