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知道两个新名词

今天看到的新名词:“珠峰计划”和“钱学森之问”,百度知道结果附在最后,原文转载,一字未改,特此声明。

其实本来也没什么,随便上上网就会了解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新名词,尤其是对我这种不把看新闻当习惯的人来讲。不过的看到最后一段,还是产生了一点兴趣的,本词条既出现了“复旦”,又出现了“计算机”,邂逅跟我如此相关的百度词条也不容易吧,虽然这些其实都已经跟我不太相关了,不过四年养成的习惯也不是那么容易磨灭的。仔细看下来,略有疑问:

钱老的问题可以算是有目共睹吧,但为什么偏偏要等到钱老过世后才把这样经典的问题上升到如此高度呢?看来光有问题没名气是不行的,有问题有名气没过世还是不行的。从教育部如此迅速就拿出了“珠峰计划”行动方案,并且已经初步落实来看,这个问题显然是受了高度重视的。但钱老已经看不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这个问题,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被如此高效而又认真地对待,真是惋惜啊。

虽然我拿到的是理学学士,但还是有点奇怪,为什么计算机也会被列在基础学科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多么炫目的名字,真想知道这类人才到底跟我所接受过的培养有什么不同,但为什么细节就不肯告诉我们呢?“不宣传,不张扬”,也可以公布一下,给想看的人看看么。我若是能一窥中国培养杰出人才的新途径,这个词条也算没白搜。

虽然我很赞同做一点改革,但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本身,还是有一点疑问的,不知道在教育部眼里,什么才是杰出人才?我觉得当代社会人才挺多的,能称作杰出的也不算少吧。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到底是哪样的人才呢?有空了是不是该补补民国史了。

以下即为百度知道原文:

“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悄然出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在全国遴选出11所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基地。11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这场“试验”,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为避免这项计划被用于其他用途,教育部在出台方案时并未做大张旗鼓的宣扬工作,并希望各入选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切实开拓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