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书中巨大的时间跨度,三体三部曲的发行和创作本身也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虽然现在看来,三体三的确写得比较仓促,整个故事读下来并不像一本血肉丰满的小说,而仅仅是一些关键情节的串联,即便是这些关键情节之间,也留下了很多空白,但正是这样才有了迅速出现的三体X。
记不清是几年前了,三体一还在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的时候,去图书馆总会惦记着找找看有没有新的。在理图蹭看每月一期的长篇连载,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最终我也没有蹭完每一期连载吧。后来就出了第一部的单行本,再后来就是二,再再后来隔了很久,才有了三。虽然对作者来说,二和三出版之间的间隔绝对不长,但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当拿到第三本大结局,我却已记不清一和二的情节了。
既然已经万事俱备,就重读了一和二,再接着读三。毫不夸张地说,读三的感觉真是酣畅淋漓,等到读完最后一节而掩卷,一时间脑中有无数思绪上窜下跳翻江倒海,久久不愿平静。读这大部头的感觉,刚好跟我的阅读过程是差不多的。第一部的前半部分大多是一些零星的线索,故事的主题轮廓还没有浮出水面,读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写到三体游戏的部分,完全无法猜到是怎么回事。这种不连贯的感觉,正像我当初在图书馆痛苦得等待每月一期的连载,然后努力想把一些碎片拼凑起来。前面一段跳跃式的铺垫完成以后,从一的下半部分直到整个第二部,基本上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时而轻松时而艰险,时而悬崖险壑时而柳暗花明,人类文明就这样在黑暗森林中摸索着前进。
第二部结束以后,大刘很成功地把所有读者的胃口都吊了起来,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直到三体三出版之前,科幻迷们都一直很知趣地自认为是小众群体,即便是在学校里,能够像球迷歌迷影迷那样张扬着身份拉帮结派的时刻也很少,更不用说毕业以后了,大多数人对科幻的认识都停留在中学时代的课外读物,有一次老板看到我办公桌上的一本《科幻世界》直接就说:你现在还看这个啊?但科幻迷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坚持的团体,不管做什么工作,过什么生活,书柜中总有几本待读的小说,脑海中总有那么一份执着。大刘就是这样一位科幻迷和科幻作家,做着一份工程师的工作,据说连他的妻子女儿都不了解科幻,同事都不知道他会写文章。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空闲时就默默走进科幻世界翻云覆雨,为中国的科幻粉丝们打开一扇通往奇异世界的大门。这种设定,多么像地球三体组织和三体游戏,现实和小说再次融为一体。
在三体之前,刘慈欣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幻迷心中绝对独占鳌头的人物,其他作家总是有褒有贬,但迷恋科幻却又不喜欢大刘的大概还没有吧。但随着三体三的发布,大刘把科幻带到了所有人面前,就像三体人的秘密已经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了。一时间,读三体成了一件很时尚的事,科幻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熟的人也能聊上几句,就像谈论一部正在上映的大片。作为一个科幻迷,这是大刘给我们所有人的一份大大的惊喜。不过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惊喜。在三体三出现之前,低调的科幻迷团体还有一个重要共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的表现形式和原因都很多。当然,我不是要说有了三体中国科幻就赶超英美了,其实还是远远没有。但是,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我之前一直认为中国的长篇科幻作品质量是比不上国外的,大刘和其他人的一些短篇已经带给我极佳的阅读体验,但是一提到长篇,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实在是捉襟见肘。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一大功德就是以译文版和单行本的方式引进出版了大量国外科幻长篇,此举的意义不亚于向人类揭示三体人的到来。就凭这一点,科幻世界杂志社在中国幻迷心中也是神级的文明。我所读过的国内国外科幻长篇都不算多,这里所说的完全是我的个人感受。伴随三体而来的国内科幻长篇还有韩松的《地铁》,这本书评价也是极高,只不过我还没读,所以无从比较。仅说三体系列,读完之后,我的一大感觉就是:中国现在也有世界级的长篇作品了!虽然大刘的文笔一向作为短板被批评,但是对我来说,他的文笔几乎不会影响他的作品。当他将地球往事,甚至是宇宙往事的一幅巨大画卷徐徐展开,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一直熟悉却又突然变得无比陌生的宇宙之中,经历了之前从没想过的无比宏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虽然我也很饭江南那般叙事传情的文笔,但假若三体让江南来写,那么必然又变为空前绝后的一个巨坑。我绝对不是贬低江南,但是相比之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读到这样一部大刘的著作,我已经很满意了,平心而论,一点也不遗憾。
本来还想说点其他的,竟然已经写了这么长,就先断一断,另起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