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戏里戏外

在家的堕落时间里迅速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既然是戏,总有些让人觉得不真实的情节,但这部片子,却也时时勾起我的思绪,关于戏里的假,戏外的真。

最喜欢的角色是林夏和小伍。撇开林夏的爱情不谈,我好想变成林夏那般的女子,讲话时眉眼之间都洋溢着笑容,身上总带着一股活力。虽然她的感情经历一点都不顺利,但只有她,总能把快乐和轻松带给身边的人,总是一门心思为朋友着想,不抱怨,不记恨,坚持自己却又从不伤害别人。

伍媚也是一个完美的女子,作为女销售经理,事业上的打拼让她精明无比,深谙人情世故,但对待爱情,她却依旧宽容、豁达,能够容忍吴迪的不成熟,乐于带着他、等着他一步步往前走,也愿意为爱情而改变。

要说这部剧里最让人觉得不值的,就是杨紫曦了,一个女孩儿有一些梦想很正常,想过舒服日子这也没什么,但她一边口口声声想对自己好一点,一边却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还不自知,其实,她是最傻的一个人,傻到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对自己好。她所追求的,是纯粹的物质:超级大鞋柜、名牌包包、贵重首饰、自己的花店,喜欢这些东西没什么不对,但是,一个精神一片空虚的人,就算物质条件再满足,也绝不可能快乐。可惜这个道理,她不懂,直到试过了、伤透了,才明白。其实,要钱还是要爱情,是自己的选择,别人不能评说对错,但是,如果选择只要钱而不要爱情,那么一定要先确定自己足够坚强,能够独立并快乐地生活、能通过物质和友情让精神生活也获得满足,否则,恐怕迟早都会发现,再多的钱也买不来预期的幸福感。如果不是这样足够坚强的女子,那么,哪怕选择放弃没有金钱的爱情,也要记住,没有爱情的金钱更不能要,否则就可能像杨紫曦这样,直到伤痕累累才明白这条路不是自己想走的。

杨紫曦的执迷不悟一次次伤害了吴迪。吴迪坚持的东西都很温和,颇有股中庸之道,但他的坚持却无比坚定。哪怕被心爱的人抛弃,哪怕为了爱情而彷徨,对于自己的信念,他都从来没有一丝丝动摇和放弃,这样纯粹的人,在来到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当中,是多么稀有。他几乎达到了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至善境界,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畏付出,对别人也不苛责。不论环境怎么变,别人怎么做,都不会改变他的信念,这种谦和与坚持,倒像是个识破了世间人事,大彻大悟的人。

吴迪虽然没有改变,但却有一个人看着吴迪的悲剧生生被逼变了,那就是石小猛。出身贫寒,努力打拼,希望通过奋斗立足大都市,改变命运。这样的人,在大城市中并不少见,但我却觉得他是这部片子里最不真实的角色。我不能相信,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会因为高考时差七分没进清华就永远在人生的跑道上落后,在努力工作、克勤克俭三年之后还拿不出五万块的押金,只有靠别人的恩惠或出卖爱情才能得到想要的机会。在大学里,的确时时会有人哀叹高考的种种失误,但毕业后,工作的时间越长,高考造成的差距就会被拉得越平。基于现在的高房价,因出身贫寒而自卑是可以理解的,但因高考失误而怨天尤人那就没多大道理了。深深的自卑和仇恨交织起来,让他不再懂得爱,一念之差,他放弃了自己最宝贵的爱情,和朋友也渐行渐远,成了这剧中最可怜的人。

沈冰,一个纯洁如天使的女孩,她的世界单纯而美丽。但就是这样一个来自世外桃源的姑娘,却成为男人们争权夺利的牺牲品。男人往往会说,他们的奋斗是为了女人,但走着走着,也许就忘记了女人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忘记了踏出第一步的最初理由。这社会太复杂,人的欲望更复杂,不管因为什么理由参与竞争,到了最后,自尊、虚荣和对胜利的渴望可能就会占上峰,让一个人冲动、盲目,不管不顾也要往上爬,往往到最后才发觉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

这部剧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要得到爱情,就一定要表达,要追求,但看到最后,却有些怀疑了。沈冰在生日时许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没有来过北京。看到剧末,所有人也都会这样想吧。对爱情的追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受到鼓励的事,但是,去争夺一个人,可能会比争夺一样东西带来更多、更深的伤害。有时候隐隐觉得,被越多人喜欢的女子,最后的结局可能就越悲惨,正所谓“红颜薄命”,不过这一古语的由来恐怕大半是因为在中国无比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几乎没有任何人权可言。现如今世道大不同了,女人的很多劣势都变成了优势,不知道姑娘们的路,是不是好走了些。

还有一些发现。但凡要搞垮一个男人,基本上只要抓住两条弱点,一是好色,一是自尊心过度。好色就不必说了,中外电影中的美人计几乎都是零成本高回报。自尊是把双刃剑,在一定情况下产生的过度自尊心,会让一个人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而女人也有两大弱点,一是虚荣,一是贪心。虚荣的人容易被眼前利益诱惑;而不懂得知足的人,不光不会快乐,还往往为了满足贪欲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总的来说,《北京爱情故事》讲述了八零后在大都市里的成长故事,但是,用剧中的话说,这种成长是被撕扯着,带着痛苦,违背自然规律的长大。的确,作为八零后,我能够体会到,我们的生长环境和受到的教育,都是最纯净、最阳光的。大人总是嘱咐我们只要念好书,其他的都不用操心,而我们接受的教育,还停留在雷锋董存瑞舍己为人做好事不留名的理想年代。于是,很多人都像我一样,为了挤上高考的独木桥,通宵达旦用尽努力让自己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这么纯洁的环境,我们之前的人没有福气经历,而我们之后的小孩,也已经失去了体会的机会。

然而,经过了高考,进入大学,四年的时间都不足以磨掉应试教育的烙印,突然就要进入社会,很多人都觉得不习惯。这个社会,早已不再崇拜雷锋,也不再宣传舍己为人,而这一群八零后,揣着数理化文史哲的书本知识,揣着依稀留存的儿时梦想,就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大都市,不得不面对就业难、高房价、通货膨胀、环境恶化、信任危机。一边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一边是残酷的社会和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成长,如何能够不痛苦,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