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文的缺失

前前后后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菲利普津巴多博士的《路西法效应》。书中探讨了情境力量是如何影响个人,从而把普通人推向作恶或为善的境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避免或预防各种人道惨案,比如大屠杀、种族灭绝,还有更加普遍的刑求和虐囚惨案。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书中讲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博士非常详尽地记录了实验的整个过程:一些随机选取的最正常平凡的大学生,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就分化成为暴虐的狱卒和麻木的犯人,而作为研究者和监督者的博士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转变为一位以“监狱”利益至上的典狱长。这听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它就这么发生了,每个进入模拟监狱的人,虽然都知道这是一种人造的情境,却都屈服于这个情境,静悄悄但又迅速地变成情境中的一份子,完全丢掉了原本的大学生身份。一道围墙,把里面的人和外面的社会完全隔离了。

其实,这个广为人知的实验仅仅是个引子,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数据的指引,津巴多博士带着我们一步步踏入人性的迷宫,挖掘隐藏在人性中善与恶的根源。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讲,为善或作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力量,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处在情境之外可以预判的,只有真正的身处其中才能感知。不知道有没有翻译的原因,书中有些章节略显拖沓啰嗦,但瑕不掩瑜,书中进行的探求和讨论,值得每个文明人读一读,想一想。

这本书的研究属于心理学,我对这个学科不了解,但如果用传统观念来看,应当是偏于文科范畴吧。文科是什么?如果用我在上学时形成的观点来看,就是不用套公式,开放性答案,很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中学的所谓文科一点也谈不上开放性,任何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可以背的。现在想想,地理、历史都可以是多么有趣的学科啊,在中学里竟然被教得那么刻板生硬。政治我就不评论了,当年选理科就是被它吓的。当初觉得理科比文科有趣,更像科学,更多未知。基本公式虽然不变,但组合可以改变,也可以自己选择用什么公式。可是,难道我们废寝忘食就是为了学到那一点点选择公式搭配的自由么?

近几年,科普成为一个有点热门的话题,大概因为更多人都想多了解一些科学。但是伪科学却借着各种媒体的东风满天飞,每当一个谎言被戳穿,背后盲从的人数之多都让人咂舌。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我大天朝教育体系的责任。

老师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却不会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什么不是。很遗憾,在接受完国内还不错的大学的理工科本科教育之后,我依然无法说出怎样检验一种论调是否科学、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做研究。这就是我们可怜的自然科学教育。但跟它比起来,人文教育更加惨不忍睹。

中学时就听老师讲美国很喜欢干预别国,可是直到读完大学,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东西在美国人眼里就那么重要。

除去这类基本概念,中学时的我,并不知道人文学科除了死记硬背,也有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不知道人文学科也有很多新奇的领域等待探索,更不知道,其实文科理科本就是无法割裂的。在以高考为导向的中学教育里,文科总甩不掉无趣和第二选择的阴影。但是,如果我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如果我当时就知道现在知道的一些东西,我很可能会觉得文科比理科更加有趣。

总有人问中国本土什么时候能出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也有人从教育上找原因,我想,那要等到我们的学校里教的不是如何解题,而是科学方法。

也有人问中国如何能够实现法治社会,我想,那要等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