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终于又有闲情拨弄尘封已久的琴弦。看看琴套上已经落了一层灰,觉得怪对不住它的。一弹才发现真不是一般的手生啊,以前很熟练的曲子都记不起来了。想想,也不记得有多久没碰吉他了,反正就知道是很久很久。

听到久违的旋律从指尖流出,便勾起许多尘封的记忆。想起当年一起学琴的伙伴们,现在已是天各一方,见了面也不一定认得出了吧。不知他们是否也会偶尔拨弄着琴弦回忆那段日子。

当初背着吉他来学校,也说不清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也许有一部分是它的价钱让我不忍将它丢在家里吧。说是为了解闷,其实更是为自己找一个伙伴,因为毕竟是第一次离家,而且还是去这么遥远的地方,这在当时的我是很不可思议的。那时就想,我和我的吉他,要一起开始流浪了。我还可以假期回家看看,而我的吉他,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吧。身边有这样一个从家里一块来的东西陪着,也算是一种安慰了。于是便毅然地背着它走了这么老远的路,偶尔会拿出来拨弄几下,不至于让自己的技艺太生疏了,而更多的时候就只是让它静静地躺在角落里,默默地见证我的生活了。

经常会想,毕业后不知将要把我的东西都搬到哪里去,不过不管怎样,都让我的吉他陪着我吧。

把昨天留下的尾巴写完吧。话说我们一行三人决定去新天地放松一下,便在Shane的带领下出门了。Cici 真是有趣,除了背后被这个大包外,手里还抱着个电脑键盘!刚发现她竟然家里学校都用一个键盘~

以前每次和Shane出去,都不会考虑往哪走的问题,只知道跟着走就行。但显然Cici 还没有体会过Shane的活地图作用,一个劲地问怎么走才好。不过说实话,真没想到Cici 对人民广场那块的熟悉程度似乎还比不上我 …… 以前跟上海的同学出去都是想当然把他们当活地图使的,看来以后也得区别对待了。

新天地这几天有四个澳大利亚人在真人秀表演。就是四人生活在一个玻璃房子里,共十五天,他们在里面干什么事都是带有表演的性质。我们去时正好他们在画画,外边一个人在画他们,他们也在画外边的人。Shane 和 Cici 都是很会画画的人,只可惜没有带纸笔,只能看看就罢,否则也可以画一幅给他们看的。

不过后来Shane 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件很可惜的事,因为我忘记调相机的模式,导致后来有我们的照片都模糊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忘记了,无奈啊~

后来在淮海路转了一小会,又转战人民广场吃了点东西,就回来了。

恩,这就是昨天了,眼下还有几天这样的逍遥日子可过,真是件快乐的事。

第一次比较认真地有考前通宵的想法,而且也就第一次在考前几乎是通了宵。终于在昨天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关于考前必定早睡的认识。

以前听到别人说考前通宵,完全不理解,觉得几乎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事,一直都认为考前要早睡是最天经地义的公理之一。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人的想法变得真快。当然,全楼的姐妹们都高喊着要通宵是个很大的因素,但发现要做到心安理得的去睡觉确实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

其实昨晚坐在桌前翻开书准备做最后的挣扎时,也并没有真的打算要通宵,而是想着赶快看完了就去睡觉。只能说显然是高估了我看书的速度了吧,从一开始就进展缓慢,中途还趴在桌上睡了一会。因为准备要睡觉的,所以就没喝咖啡之类的通宵必需品,导致中间有一段实在是很困。不过后来一只蚊子把我的睡意全赶跑了,一口气叮了我三口,两个还在脚上,并且是又痛又痒,弄得我真要跳起来了。(一直很惊讶于我对蚊子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天不被咬的,涂多少花露水都不管用,觉得也许涂点毒药还可以报一下仇)

等我终于在严酷的事实下放弃看完一遍再睡觉的想法时,天色几乎已经大亮了,将近五点了吧。第一次发现太阳刚出来时的鸟儿有多么活跃,叽叽喳喳的叫得特别欢,于是我就在它们的早晨上床睡觉了。

很彻底地意识到一个学期没怎么学的东西放到考试前来看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尤其是在数分已经全忘记的情况下学概率,那真是件很要命的事。

不过也验证了另一条公理:考试后是不会立即补觉的。虽然说确实比较困,但怎么也不甘心考完了就去睡觉,总得好好玩一下才能补回前面的辛苦。

于是,下午时我和Shane,Cici 一起去了新天地,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目的,主要为了放松一下。记得上学期考完试后我第一次去那里。

实在是困了,剩下的明天再写吧,早睡真是最大的幸福!

看来还是高估了自己对考试的抵抗力,还没修炼到百毒不侵的地步呢,

有时有点羡慕那些将考试置之度外的人,但就是因为知道自己做不到才羡慕。

考前的复习真是最让人郁闷的事,

只能说:考完回来

还有,有考试的也都加油吧

今年上海高考的孩子们真是好福气啊,高考那两天那么凉爽,刚一考完,这天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蒸起人来,看来闷热的夏天来临了吧。还有一大幸事,便是世界杯的开幕。

我也又做了一件根本没想过会去做的事:熬夜看球。昨天下午还有人问我晚上看不看比赛,我说不看,而且当时也算是很坚定地认为自己不会看的。从来没把世界杯当作一件与我有很大关系的事,都是抱着旁观的态度听别人讲。

本来是决定要早睡的,因为今早要去做家教,而下午还有门考试。说到这考试,我实在有点惊异于自己对考试的麻木了,虽说这不是什么重量级的,但好歹也算是门课,竟然直到今天中午才把笔记看完一遍,很惊讶的发现有许多处不懂,才开始着急想去问人。昨晚蓓蓓和 lvyan 拿着个光路图来跟我讨论,才逼着我把公式认真考虑了一下。不过这道题今天竟然考到一模一样的,得感谢下她们了!

想想我大概已保持了为期不短的第一个上床睡觉的纪录了(虽说这绝对是相对的,觉得我睡觉的时间一点也不早),这个荣誉还是不想丢的。不过一到12点,Jessie和提提一先一后都看起了球,而偏偏才十几分钟就进了3个,让我实在没法不加入她们的阵营。但电脑里没有P2P已很久了,早就忘了该怎么弄,一开始还下了个错的软件……不过到底还是能看了。不过我看球真不知道是在看什么,又没立场有不懂技术。本想着如果比较弱的队赢了会很有趣,但发现哥斯达黎加和德国差距还是明显的。不过还好,在错过了3个进球的情况下还看到了第四个,不过后来Jessie就去睡了,正在我也犹豫的时候,哥队的第二个进球又让我留在了电脑前。还有,发现提提竟然调起了汇编!!!!!(汇编,我们正在学的一门编程语言,这几天被这个东西搞得郁闷得要死了——作者注)虽然一直都很佩服她一心n用的能力,但还是忍不住要表达一下我的惊奇。4:2以后提提也睡去了,真是奇怪,虽然我没有善始,但却只有我做到了善终。

终于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有点(或许是非常)感情用事的,想想看,经常会做出根本没想过的,做完了还是连自己都觉得奇怪的事。

昨天还说要加油的呢,再说一遍吧:要加油了!

恩,真的要加油了。

又一年的高考结束了,昨晚打电话回去,在忙着估分呢,现在应该有结果了吧。以后的这几天也一点不轻松,更会让人寝食难安吧。

这几天版上都在谈论高考了,发现这个话题触动了大家一些记忆深处的东西,现在再翻出来看,又是很不一样的感受了。关于高考,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的吧,毕竟经历过的那些是无法忘记的。大家诉说着自己的高考,有的调侃,有的轻松,有的痛悔,但这个话题总会带这些沉重。有人说到了高考的泪水,那藏在高考之中的泪水,包含着多么大的无奈啊。经过了几年大学生活的沉淀,大多数人都比较平静了吧,而依然藏着那些泪水的,让我有些不知该怎么面对,只能祝愿他们早点抛掉那些泪水吧,带着那样沉重的负担上路有点太累了。

今年有两个妹妹高考,这几天家里会有的忙了,真希望她们至少有一个能到这里来。但也意味着,不知不觉的,我就大三了,这也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啊。

高考的学生最令人羡慕的就是眼前长长的假期了,它承载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可是我们的考试才刚刚开始,明天搞掉最后一门公选课,就只剩下专业课和六级了。发现现在面对考试也平静了许多,不再像大一时那么慌张,这也是长大(或者老了)的表现么?大一的考试是最难熬的了,大家都说,高考都没那么害怕,那么紧张过。呵呵,看来我们这些自以为摆平了考试沙场的人还是太缺远见,不知道大学里还有更恐怖的考试。那么现在习惯了大学的考试,以后还会有更让人害怕的考试么?或许下一场考验就是应聘了?

虽然不必紧张,考试还是得好好对待的。可是我终于还是如预料的那样被BBS拉下了水,这真是,一事未平又生一事啊~

不过还是要加油的,同志们都加油吧,好歹我们也还有个假期可盼~

明天就又是高考日了。在我考完两年以后。更重要的,妹妹也要走进考场了。

这不能不让我回忆起自己的高考。自认为我高三时不算是最用功的(但也已经很痛苦了)。可是看样子妹妹比我还要轻松些吧,好像一点担心都没有。

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而且有责任帮帮她,所以才会在寒假时硬着头皮给她补数学,而且其实很想她能打电话跟我聊聊天的(虽然我也不一定能说出什么来),可是她唯一一次主动打电话给我竟然还是问一个下载的问题。(这就是她对计算机系的理解,无奈ing~ )

记不清当初高考前一天是什么心情了,但记得最后一天上完课要回家的时候有点慌,但那时已经有些麻木了吧。第一次感到高考的逼迫应该是高二后的那个暑假,上一届的人刚考完,高考这支枪便被抛到了我们手中,想想自己就要是“高三”的人了,真是很不爽。

六月七日那天早上,被妈妈叫醒后躺在床上,心里想着,今天就要高考了?原来高考就是这样的么?觉得很不真实,似乎潜意识里已经有了一种想法,认为高考这天应该有点什么不同,不该这么平常地开始吧。后来问妈妈,她说她有点紧张,但不担心。

想想高考后,又要忙着估分、报志愿了。就在短短的几天里,要做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而依据的都是估计的分数和推断的分数线,想想真觉得惊心动魄。可是这次我不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

只能在这遥远的地方祝福她了,Bless~

总算搞定了一篇论文。发现写论文真是最劳神费力的一件事,痛苦啊!不管成果咋样,都得费超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极容易跑毛去干别的~

不过这一篇总算给我凑出来了,其实这里边没多少东西是我原创的,只不过是搜集整理了一下而已- -||| 但也已经很费力了~

挺喜欢这个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大略看一下。如果有人看过王晋的《生死平衡》(顺便赞一下,一篇科幻;再顺便说一下,王是我第二喜欢的科幻作家)或者类似题材的,那就别看这个了,思想差不多的

字数超标不少,不过已经砍掉很多,不忍心再缩了~

找素材费了不少力,不过还好选了个我比较感兴趣的题目,所以淘到了很多有趣的网站和博客,呵呵,也算是意外收获吧,有空了也贴出来~

关于
现代医学发展对人类进化影响的思索

引言
人类还在进化吗?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已有几百万年了,作为一种生物,几百万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进化这么多年来,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今日的统治地球,可以说是成功的。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某种突变如果能为个体带来繁殖或者生存优势,就会在该个体所属的种群中蔓延。

选择作用确实在人类基因组中留下了印记,那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基因还在接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吗?

先来看一个例子。在非洲,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死于传染病(例如疟疾和艾滋病),而某些人拥有能增强免疫力的基因,从而逃脱了死神的追捕,留下了较多的后代,使这些基因在种群中得到传播,这就是自然选择。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编码CCR5基因的一个突变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种突变型的纯合体对艾滋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于是,科学家们预测,在艾滋病流行的地区(尤其是非洲),CCR5的突变型可能会变得非常普遍。“如果对艾滋病的治疗没有显著进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死亡;可以预计,自然选择会借此来提高突变型在人群中的比例。”桑格研究所的遗传学家泰勒-史密斯(Chris Tyler-Smith)说道。他还认为,能增强抵抗力的突变型完全有可能取得支配地位。

然而类似于上述例子的进化格局能否影响未来人类的结构和生理特征,甚至生活方式,则要另当别论了。实际上,由于文化、科技尤其医药方面的进步,自然选择几乎已从工业社会中消失,能够抹杀携带不良基因个体的外在压力不复存在。要使人类的基因库组成发生显著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及相当稳定的选择压力,但这一切都已被人类社会疯狂的变化速度冲刷得一干二净了;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可以说,人类已经止步不前了?

病毒——自然选择的利器

研究一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凶恶的传染病,它的病原体一般是比较虚弱的,或者生命力不强,或者难以传播。总之在它的生命之链中一定有易断的一环,使它不能在人类中任意肆虐。象炭疽杆菌,它的芽胞极为顽强,埋病畜的土壤中经34年仍有存活的芽胞,牧场一经传染可维持30年的传染性。但炭疽杆菌本身则十分脆弱,55℃加热40分钟、5%的石炭酸、阳光都能使它们死亡。如果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天花病毒都象大肠杆菌那样顽强和易于传播,人类恐怕早已灭亡了!这是不是说明有一位仁慈的上帝在安排世界的秩序呢?

也许可以这样解释:人类发展到今天,一直是在异已环境中进化过来的,时时刻刻面临着众多的病原物: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鼠疫杆菌、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艾滋病毒,等等等等。文明社会之前的原始人们并无医术,却能传宗亿万年,为什么?因为人类以及一切存留到今天的物种(包括病原体),都是进化的强者。人类在体内进化出了强大的免疫系统。一种新的病原体出现后,它会吞噬千万人的生命,但庞大的人类群体中总有一些资质特异者能战胜死亡——同时也获得了对这种病原体的免疫力并传给后代。今天的人类实际是无数幸存者的共同结晶,我们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库,世上有多少病原体,人类的免疫系统就有多少个相应的抗体。所以,并不是如前所说,凡是凶恶的病原体都比较脆弱。而应该这样说:凡是生命力比较脆弱的病原体,因其较少有进攻人类的机会,人类体内未能激发出有效的抗体,所以它们才比较凶恶。

基督教中的上帝当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另一个上帝——客观上帝是存在的,上帝的秩序也是存在的。

现代医学的难题——医学创新能让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吗?

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现代医学(主要是西医)。医学有两大进步:抗生素和疫苗。现代医学几乎把这些作战方法发展得尽善尽美。但这其中也隐藏这一些危机。抗生素基本是绕开人体免疫系统直接和病菌作战,结果,人类免疫系统在长期的无所事事中逐渐退化,而病菌在抗生素的围剿中得到超强度的锻炼,强弱的易势形成了危险的临界状态。疫苗倒是通过人体免疫系统去和病毒作战,但人类社会是用赶尽杀绝的办法彻底消灭某种病毒(天花和脊髓灰质炎),这同样是危险的临界状态。对临界状态的防范不可能永远有效,理论上也不行,而一旦堤防决口就会造成大的灾难。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医学的进步只是把灾疫推迟了,浓缩了。这就如解放后治黄河,四十年太平无事的代价是悬河越来越高,没有了历史上决口和改道的疏浚作用。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

今天的病毒世界是一种动态平衡,病毒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可以消灭两种病毒,20种病毒,但它们所留下的真空会永远保持吗?不会,自然界会进化出新的病毒,或者原来的弱势病毒转化为强势,甚至比被消灭的更凶恶。资料介绍,天花消灭后,确实出现了一种很类似的白痘。又称科学家新近发现,患天花者不易得艾滋病,可见两者间确有互相制约的关系。

无论科技何等进步,人类都不可能生活在无病原体的世界。消灭一种病毒,只是为新的病毒腾开舞台;短暂的太平是为更大的灾祸作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现代医学走的是一条辉煌的绝路。

我在小说种读到过一种观点: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必然干扰甚至斩断人类的进化之路,两者的矛盾是根本性的,不可能调和。所以,遗传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等)的长寿和繁衍,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退化为代价。这种说法虽然听来有些夸张和偏激,但它的理论却不乏闪光点。人类在进化中曾(部分)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现在随着医学的干涉(灭绝天花病毒),这种宝贵的免疫力将很快退化。黑猩猩为什么不得艾滋病?科学家说,从现存黑猩猩的基因看,它们是少数黑猩猩的后代,所以,很可能在遥远的过去,在黑猩猩社会中流行过艾滋病,大部分猩猩被杀死,仅留下有免疫力的种群。而人类由于医学的干扰,不会进化出这样的强势族群了。现代人的体质正在下降,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了,其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但这也体现了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的这种无奈。

这是个绝对两难的问题:没有人敢反对救治病人,或剥夺这些弱势群体生育后代的权利,但目前医学治疗中的“无限正义”行动确实一直在制造着进化灾难,它在逐日累积,也许会在很多年后爆发。并不是没人看到人类的进化灾难,但这个问题也许本身就是无解的。

一种大胆的假设——生死平衡

前些年,在中医中出现了一个叫做“平衡医学”的分支。平衡医学的概念是由王佑三先生首先提出的。“平衡医学”作为一个医学体系还不很成熟,我作为一个非医学和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在这里也不可能论证其技术可行性,但它的理论中有些精辟而独到的见地很有价值。它着重于增强人体免疫机制,使人体和病毒的对抗有一种平衡,凭借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去杀死病毒。

还有人提出一种假设:必须有意维持一定的死亡比率,才能保证自然选择的有效,才能逐步增强而不是削弱人体的免疫体制。人类应改变对人道主义的绝对化观点,医学治疗应有一定的强度,在救死扶伤和自然淘汰中建立某种平衡。医学的努力就是把平衡点尽量移向“生”的一边,但不要破坏最低强度的进化淘汰。

照这种说法,医学发展了几千年,转了一个大圈后,恐怕又要返回到它的起点:人类应回到自然中,凭自身的免疫功能和群体优势去和病原体搏斗。在这场搏斗中,应该允许一定比例的牺牲者,只有这样才能把上帝的自然选择坚持下去。这是一种残酷而公正的生死平衡。新医学所要做的,只是用科学手段在不影响自然选择效应的前提下,把这个平衡点尽量移向生的一边——但绝不要妄想彻底摈除疾病死亡。

医学的目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已经有不少前沿的医学科学家在对现代医学作出反思。他们认为,现代医学的最大局限是,把对各种病原的斗争看成是孤立的,不连续的,没有把它们纳入到“病原和人类免疫系统共同进化”的整体中去考虑。200年来,医学一直对达尔文进化论敬而远之,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当然,人类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道德伦理、社会规则等,不能简单地照搬进化论的自然法则;但人毕竟属于生物,从基本层面上说仍然要受进化规则的制约。当医学家们用达尔文医学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就会有全新的目光。比如:明天的医学如何在发展医学新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尽量减少医学对人类免疫系统进化的干扰,并促使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同步进化? 病菌出现耐药性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但如何尽量放慢这个进程? 新病原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稳定自然界的平衡,使新病原出现的频次降低?更深一些的:对某些病毒的全歼或强抑制是否会打乱病原体的自然平衡?能否培养温和病原使其成为自然界中的优势种群?

已经有不少人从“战天斗地其乐无穷”转化为对自然的敬畏,这是进步,但这种转化恐怕还很不彻底。说到底,是人强还是自然强?相对于无限的宇宙,人类永远是弱者,一亿年后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人类只能无所作为,但这种作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奢望人能完全控制自然,能为所欲为——比如说,建立一个完全无病毒的世界。

人类的进化史始终是一部与病原共存的历史,相信两者的关系会从今天的“势不两立”发展到某种新的共存。我想这应该就是新医学的目的,也是一种更有利于医学发展,有利于人类进化的新局面。

去听了个哲学系为庆祝建系五十周年而办的“杰出系友论坛”,这次主题是哲学与新闻还是什么类似的,请来了闾丘露薇(凤凰卫视的,这个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我刚知道她是复旦88级哲学系毕业的),还有樊云芳(62级哲学系的),光明日报的记者。去听这个讲座基本上是冲着闾丘露薇去的,对后者根本不知道是个什么人,光明日报也从来不看的。

见到了闾丘和樊云芳,还有樊的丈夫,也是复旦时的同学。闾丘打扮得很漂亮,而樊和她丈夫则没法让人把他们和名记者扯上关系,两个很普通的老人,长相、打扮都没有一点出挑之处。

经主持人介绍,知道了樊云芳在新闻界一定是个无人不知的角色,曾获得多次中国最高级的新闻奖励,具体我也说不清,但感觉平面媒体,尤其是光明日报之类的东西与我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但这个看似平平的老人一开始说话,我就被她打动了。不知是我心情的关系还是她确实很有记者的基本功,反正她刚开头,我就觉得感动,恩,就是感动。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她还没说什么不得了的事呢,而我去的时候心情也没怎么差。对一个有着记者梦的人来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山西雁北的偏远山区,后来还赶上文化大革命,这是多么大的阻力啊。听着她娓娓道出一件件往事,完全被感动了。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换来的。从来不曾知道,那个时代的一位报纸记者,也可以经历这样的大喜大悲,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历史的杠杆,也可以通过一支笔为这个世界创造出别样的财富。我的眼泪止不住留了下来,而且看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擦眼泪的。樊云芳的经历,真的很感人,尤其听她诉说,就更多了几分感动。知道了她的代表作有《追求》,《飞天凌空》,《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等,也知道内容,很想找来读一读,相信这些她用心血写出来的文字会更加感人,只可惜网上搜不到,莫非已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了么?

闾丘讲的也不错,不过因为她的事情网上、书中已经很多了,主要说的都是刚进凤凰和之前的事。

听听她们的经历,确实能学到不少东西。

终于买了本六级的单词书,真是一件很搞笑的事。书名是《30天看大英六级词汇、阅读》,六月十七号的考试,现在只剩半个月了。。。

一直找不到买单词书的理由,虽然觉得应该要有一本的,但已经有了太多的经验,足以预料到买了也会撂在一边不看,实在没必要让我书架上多这样一个摆设。

今天总算是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买了一本回来,不过赶在这快要考试的时候,天知道能看掉多少。

刚看完《Digital Fortress》,也就是数字城堡,丹·布朗的作品。这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一项对我来说及其浩大工程啊,第一次啃掉未加改编的英文书。虽说看过几本哈利·波特,但那都是在中文版快能背出来的情况下。不记得是怎样下决心准备看这本书的了,大概也是一时冲动吧。真是本不错的书,完全是作者的一贯风格,扑朔迷离,各种出乎意料的特殊情况纠缠在一起,哪怕看似最简单的事情也会出点意外。丹·布朗真是个制造悬念的大师,而且书中的东西看起来都无比真实,但又觉得不可思议,让人不由得想去考证一下那些事的真实性。

不过也许是太了解他的这种风格,看的时候便少了些悬念。但不管怎样,还是得说,佩服丹·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