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看书总是拖拖拉拉,看了一半的书可能会被搁置一边,然后开始看另一个半本,再看另一个半本……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记得,哪本书是看过一半的了。龙应台的这本《大江大海1949》就是这样,我已经不知道第一次翻开它是什么时候,只知道它已被尘封许久。

我并没有超强的记忆力,隔这么久之后再次翻开这本书,前面的故事,已在我记忆里支离破碎。所幸这书前后依赖并不强,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拿来读,并且依然很吸引人。从书名就看得出书里的故事是什么年代的,这样的故事由一个台湾人笔下写出,无怪乎我在豆瓣上都搜不到它。

感觉得到,作者做了很大努力,想要拨开迷雾、摒弃成见,讲述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不是教科书上的大事记,而是很多小人物的生命抉择,很多家族的悲欢离合。

以前没有读过龙应台的文章,但在这本书里,处处充斥着一股柔软的力量,不似摧枯拉朽的狂风巨浪,却如润物无声的毛毛细雨,娓娓道来之间,就让人的心,变得纤细、温柔。用作家自己的话说,那个年代,“天崩地裂,死生契阔”。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而每一个被历史车轮碾过的家庭和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看过天崩地裂,走过死生契阔,那些故事,多半都已尘封,深藏在僻静的角落。这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在那一代人集体离我们而去之前,抓住那小小的尾巴,告诉人们,那个年代,在烽火连天的背后,渺小的个人,究竟是怎样存在着。

读完之后,忍住深深的叹息。在网上随便搜了一下,发现这本书是引起很大争议的,有人说她修史不正,有人怨她偷窃成果。看多了现在互联网上的口诛笔伐,对于这些争议,反而觉得正常了。要想没有争议么?那除非你的东西没人看到。

读了龙氏的文章,我才注意到,自己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原来是那么贫乏,而且很多都来自于影视作品里的呈现,几乎从没有认真思考过。离我们最近,影响我们最大的一段历史,在我心中,血淋淋地残酷,却也冷冰冰地简单:它是地道战、地雷战的同仇敌忾;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是董存瑞、邱少云的壮烈牺牲;是“烈士的鲜血染红国旗一角”的口号。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我忽略了,那段历史,其实应该是最有血有肉的。再引用作者的一句话:“一九四九是个大分水岭,决定了现代中国,以至香港、台湾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的一切,都是从六十年前开始的。如果要在二十世纪挑出最重要的一年,我会挑一九四九。”她说六十年前,因为这本书是2009年出的。

龙应台在台湾出生,所以一开篇,她就以“失败者”的后代自居,这本书,就是一个自称为失败者后代的人,观察、思考后,展开的一幅历史画卷,所不同的是,这幅画卷透过一个个小水滴的折射,用鲜活的生命和丰沛的感情,诠释了大江大海。

有些历史,不该被忘记,哪怕,它是出自台湾散文作家的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