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继续马赛马拉,在这个大草原上,每天都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求生故事。而这里的主角,毫无疑问应该是角马吧。这是一种很迟钝的生物,到了马拉就知道,他们是以数量取胜的。看远处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的,全都是角马大军……

这种生物喜欢用后蹄挠痒,虽然它做这动作无比自然,但每次看到还是忍不住要惊一下。这张图里最右边那只就正进行着这个有点滑稽的举动。

在这个季节来到马拉,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角马过河。弯弯曲曲的马拉河两岸都挺陡峭,过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遑论河里还潜伏着无数河马和鳄鱼。河马最喜欢的事就是在泥潭里睡觉,看这一大群睡得多开心啊。

鳄鱼也不是喜欢运动的物种,总是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等待机会的到来。河马可不怕鳄鱼,大家一起晒太阳~

过河中的一小群角马。他们是排成队游过岸的,而并不是走的。

金合欢上的守望者。

路由器君是最好拍的模特,容易发现而且动作缓慢,经常一动不动待好久,悠长的脖子和苗条的身段,随便一摆都是张漂亮的图画。

知道下面这张图是什么?这是雄鸵鸟在跳奇特的求偶舞蹈。它蹲在地上,一边摆动翅膀一边甩着脖子,还用脑袋敲打自己的身体,发出很响的噗噗声,节奏均匀,像是为它的舞蹈打着节拍。

这舞蹈从离雌鸵鸟很远的地方就开始跳,跳一会走近一点,再跳一会。终于接近雌鸵鸟了。别看雌鸵鸟矜持地背过身装作不理不睬,但她的奇特动作正鼓舞着雄鸵鸟。

结满酸果实的香肠树。

回旅店路上遇到一群归途中的狒狒。这一只坐姿多么端正。

马拉的边上有一些马赛人的村落可供参观 ,很难相信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传统的生活方式。村里的小孩和牲畜。

一边唱歌一边跳着欢迎客人的舞蹈。

表演传统的技艺:钻木取火。

近观马赛人的房屋。

他们的房子只有很小很小的通风孔,所以里面又黑又闷,这已经是开了闪光灯捕捉到的一群人围坐在屋子正中的主厅做饭的情形。

看了这房子,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总是显得那么悠闲,在屋外晒太阳了。除了睡觉的时候,为什么会需要待在这样的房子里呢。马赛人不种庄稼,主要靠放牧生活,所以男人们最主要的工作只是看守牲畜而已,村里劳务,包括盖房子都是女人完成,无怪乎见到他们总是一副安逸清闲的神情。

最后,上一小段角马过河的视频,也是 iPhone 5 拍摄。据说角马过河途中有鳄鱼突然冲出来,不过眼拙的我没有看见……

接下来就进入了我们本次旅行的高潮部分:马赛马拉。不管有没有角马过河,这里都是肯尼亚之旅的重心,仔细回想,我们也的确是在这里看到了最多最特别的景象。

到达马赛的第一天就去坐了热气球。摸黑赶往气球场地,这是一排躺在地上,正在充气的热气球:

一只只气球,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天亮以后,飞上高空。

离开热气球早餐营地没多久,就遇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头大型猫科,一头怀孕的母狮。她慢悠悠地穿过马路,找了一棵小树的阴影,舒服地躺在里面。

就先盘点一下我们在马拉遇到的肉食动物吧。下面这只雄赳赳迈步向前的母狮正打算去去捕点儿猎物,正是因为决定尾随她,我们无比幸运地看到了狮子追捕角马的一幕。

冲刺前,全神贯注。虽然她已吸引了众多尾随者,但大家都屏息凝神,关掉引擎,不敢发出半点声音,生怕惊扰了她的捕猎计划。

发力途中。看到远处低头吃草的角马了吗?它还完全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狮子不愧为草原之王,三下五除二,一只角马已被咬断喉管,却还蹬腿儿挣扎,她所要做的只是死死压住,等待角马断气。

确认角马已经断气之后,走到后方啃了起来。

狮子是草原上最放松的动物了,不必躲藏,不必拘束,不管在哪里,都表现得从容优雅;哪怕被无数游客举着长枪大炮围观,也能睡得安稳踏实;肚子饿了只要随便走几步,就会遇到羚羊斑马,这生活,实在是太惬意了~

草原之王和它的王妃:

虽然马拉大草原上狮子的数量并不少,但你如果以为看到狮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就错了。草原之王当然不会躲避人类,但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趴在树荫下睡大觉,这时候如果你想在开车经过的时候能够分辨出他们,那真是太考验眼力了。我们这样的外人,连一只趴在草原里的狮子,都要导游指了又指才能看到,对于寻觅树下的睡狮,早就知难而退了~

草丛中的狮子。仔细看看,就可能多发现几只哦。

同为食肉大猫,相比于狮子,猎豹和花豹都更难见到。他们数量更少,行动更隐秘,保护色也更加强大。

比猎豹更少的,是野狗。我们在某个黄昏看到了三只野狗啃食一直羚羊。比起不慌不忙的狮子,野狗的吃相就差多了,一边狼吞虎咽,一边还得举目四顾,生怕其他的肉食动物回来夺食。

填饱了肚皮就开始嬉戏。

旁边早就等满了食腐动物,小的是秃鹫,大的是秃鹳。那被丢弃的一块东西是羚羊的胃,因为里面装满了草,所以并没有动物对它感兴趣……

有胆大的秃鹫按捺不住,来跟野狗抢食了。

好不容易捕到的食物,野狗也不能轻易放过,秃鹫又被赶到一边。

最后,上一段狮子补角马的视频,iPhone 5 拍摄。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狮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诡计。

掐指算算,抵达美帝已然三周,回看首次新大陆征程,不能不说百感交加。

​9月28日,晚上8点从浦东机场出发,飞程12小时,抵达洛杉矶,当地时间28日下午4点,赚了呀~ 发现耳机忘在飞机上,交涉未果……

9月29日,​飞抵盐湖城,会和了同行的小伙伴,租了车,欢天喜地奔向黄石公园。天气预报很不乐观,采购雨衣食品,以备户外之用。

9月30日,入黄石游览第一天,买了7日票。天气阴且冷,一下车就被凛冽得寒风给了个下马威,虽然我们都已备好羽绒服,但还是禁不住在风中打颤。风吹得路都快走不动了,帽子更是戴不住……

中午赶去老忠实热泉,车上速食解决午饭,守候得见泉喷。之后步游老忠实景区,开始下雨,时大时小。新雨衣果断出场:

下午,雨益大,遂舍大棱镜热泉,车游下黄石景区,遇一黑熊路边取食。

夜宿西黄石,采办物资,祈祷天晴~

10月1日,天晴,大喜,驱车至景区大门,见路障、告示拦路: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天发生了什么,美国政府决定关门大吉,国家公园一律随之闭门谢客。一大早,园外挤满了错愕的游人,知道真相那一刻,大家下巴都掉下来…… 我把这照片放在微博上,大家都乐死了,争相转发,围观远渡重洋的中国劳工是如何被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拒之门外的。

最初的震惊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怎么办呢?查酒店,后面的旅馆已经过了最晚取消期限;查机票,不得改签不得退票;举目四顾,除了六小时车程之外的盐湖城,就真的没有第二个大城市了~

当日,驱车向西,游览山乡景色。

10月2日,天晴,继续关门。驱车向北游览,路经废弃金矿小城,恐龙化石博物馆。

10月3日,大雪,继续关门,驱车向南游览,路经州立公园,夜宿大提顿公园南。

10月4日,多云,继续关门,游览美丽的小城Jackson。返回盐湖城,寻找大盐湖观景公园未果,参观摩门教堂。

10月5日,飞回洛杉矶,从冬天回到夏天,立马换上短袖。参观盖帝中心,得览梵高莫奈真迹。游荡好莱坞星光大道。驱车山顶天文台观夕阳。

10月6日,环球影城,我们最得意的事情是,把所有想玩的项目都玩了一遍~

10月7日,飞抵公司所在地,航班晚点,半夜才到住处。

10月8日,一早醒来,脸手胳膊脖子肩膀上长了些红疹子,痒。到达公司,被分配一远程服务,与客户电话会议一整天。

10月9日,疹子更加严重,更多更痒。继续到公司开会。新来一印度同事,被分配支援我。于是把他扔在会中,脱身去看医生。几经周折到达医院,抽血化验,被诊断为水痘……

我本来想着,让医生开点药涂一下就能好了,谁知道,在这离家万里远的地方,竟然告诉我得了个不能出门还会发烧的病。同去医院的澳洲同事来了一句:还好你是现在得了这病,万一你怀孕的时候得那就麻烦大了。 我一想,实在不能不同意,就回答他:你有一种天分,就是找到事情乐观的一面。再一想,就发现,我从现在到怀孕以前,遇到任何事情都不用伤心了。不光是这样,生完小孩以后还可以继续这样自我安慰。这么一来,我人生需要担心的时光,就只剩怀孕的时候了,多么万能的解药啊!

终于轮到上照片了,这个从我出发之前就被最多人问到的东西。

非常感谢Edwin同学赞助微单一只,大部分照片都出自此机,还有一些是同伴用某单反拍摄的。去过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要有长焦头这东西。热心的Edwin同学在我出发之前还特意讲解了光圈快门曝光这些基础,可惜我这种从来没研究过摄影,又被傻瓜机给用傻了的人,看到点儿什么还是只知道一阵激动狂按快门,到头来还是个靠天吃饭的状态。取景框里的景色怎么看,都无法跟亲眼所见媲美,大家就凑合一下吧。

第一站,到达内罗毕。

大概就在我们出发前一个礼拜,内罗毕机场发生大火,原来的航站楼被烧毁。去之前看到微博上盛传一张内罗毕机场极度山寨的航站楼图片,本打算去验明正身的,结果没想到连这个机会也没了,迎接我们的全是当地特色帐篷,而且好些活动都安排在室外。这就是我们从停机坪上见到的海关帐篷:

必须现把这桌上的入境卡填了才能进帐篷:

进入边检帐篷就是长长的队,大概是因为有很多人落地签的缘故,处理起来相当地慢,等了将近一个小时。

出站以后,看到被大火毁掉的老航站楼:

动物行程的第一站:安博塞利

我们住的帐篷和挂满了织巢鸟巢穴的大树,应该是金合欢吧。

帐篷正对着旅店的篱笆墙,休息的时候发现墙外有一大波狒狒路过,本次行程第一次遭遇野生动物,大家都一下子激动起来。

还有小狒狒坐在大的背上。

一群葛氏瞪羚。

保护区的食草动物们都学会了过马路的技巧,不管是大象,角马还是斑马,长颈鹿,每次横穿马路时都明显加快脚步,或者一阵小跑。只有肉食动物们一直是慢慢悠悠,生怕丢了尊严。过马路的长颈鹿。

下面这一只是刚开出旅馆,还没进保护区的时候,在路边看到的。

非常迟钝的角马,这个动物长得实在是太喜感,黑色的长脸,稀稀拉拉的胡子,盯着看它就会想笑。

安博塞利最多的还是大象,路边上就有很多象群经过,大的小的,玩耍的休息的,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就看着他们,但也看不够。

夕阳下,迎面走来回家的象群。

象群的背影:

玩耍的几只:

河边喝水:

吃奶的小象。

这只木象一边喂奶,一边自己也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吃。

大象很喜欢把自己弄得脏兮兮,弄烂泥是为了降温,弄沙子是为了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

象背上的装饰:草或者牛背鹭。

威严的老族长:

河边一只低头吃草的河马,吃得很认真:

第一天的傍晚,就有幸撞到一直鬣狗:

还有安博塞利的落日:

园里休息点的一堆动物头骨,正中那个大弯角的是水牛。

远处很多股小的龙卷风,大草原上非常容易形成龙卷风,但他们都并不持久,要捕捉到并不容易。

草原上,孤独的鹰。

闲庭信步的鸟儿,这只实在不记得叫什么了。

刚刚收翅的灰冠鹤。

棕色的叫长脚雉鸻,白色的貌似是牛背鹭?

小小的斑鱼狗。

旅店围栏上的栗头丽椋鸟,这种鸟儿又多又好看。

趴在路标上的鬣蜥,就像是戴了鲜艳的头套,可惜这个角度拍不好。

离开安博塞利的早上,云开雾散,终于看到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还有山下的马赛村庄。

红衣的马赛人。虽然他们喜欢艳丽的服饰,但看到他们穿行于旷野或山林,却又无比和谐。

第二个点,奈瓦沙湖。这里出片较少,但却在Kongoni Lodge (on the ARR Reserve)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地狱门公园里的一群疣猪。别看他们面露獠牙,但却无比羞涩,一点也不敢靠近人类,这恐怕是此行拍得最真切的照片了。

在向导带领下的艰难徒步。

绿长尾猴,此行最常见的猴子,好多都在旅馆出没。

Candelabra Tree,没有查到中文翻译,暂且叫它烛台树吧。看到照片才发现,之前的植物图谱里却了它。这种树也是随处可见,很像仙人掌,如果把它割破会流出牛奶状的汁水,可惜是有毒的,不能喝。

又是丽椋鸟,我觉得它才是最漂亮的鸟儿。

毛茸茸的水羚:

河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边泡澡边睡觉,只露个小鼻子小眼,舒服得不得了。

水边的长颈鹿。

一排自在的鹈鹕,非洲人民不会把它们用作工具来捕鱼。

同样很自在的鸬鹚:

这一树是什么鸟?有点像鸬鹚,但是又有点不像……

Kongoni Lodge 救助的小斑马,二十四小时都离不开人,毛茸茸的身体,摸起来超舒服。

同样被救助的小高角羚,还只能喝奶,又叫斑羚。这张图拍得好像我掐着它脖子似的,其实我只是在抚摸~

一只小的林羚,又叫旋角大羚羊,它可以长到很大。

肯尼亚功课最后一期,剩下的一些散碎单词。

我这边攻略还没整理完,就传来内罗毕恐怖袭击的消息,真为那边的人们捏一把汗,多么美丽却又灾难深重的非洲大陆。想当初刚从埃及回来一个月,那边就内乱了,一直闹腾到现在都没有结束,希望东非的哥们儿这次能挺过来,千万别让我们此行成为绝唱。

其他动物

Crocodile 鳄鱼

African Elephant 非洲象

Black Rhinoceros 黑犀牛,White Rhinoceros 白犀牛

黑白犀牛的颜色其实差不多,所以很难分辨,黑犀牛非常少,更珍贵。

Rock Hyrax 蹄兔

Hippopotamus 河马

Squirrel 松鼠

Cape Clawless Otter水獭

Termite 白蚁

Lizard 蜥蜴

Chameleon 变色龙

 

植物

千万别以为那边植物只有我列这几种,其实恐怕比鸟类更多,但实在是不认识啊不认识,只能随便写写了~

PS:发现不少地方都有桉树eucalyptus,当时还颇有点震惊,这几天看《走出非洲》的小说,隐约提到桉树是当时殖民者们专门移植过去的,也算是解了一惑。

Maize 玉米,当地人的主食之一。

Acacia 金合欢,这种树大概是非洲草原上最多的树了,稀树高草说的就是这种树。不过金合欢也有好多种,高的矮的到处都是,虽然长满了尖刺,但还是逃不掉被长颈鹿和羚羊吃。

Sausage Tree 香肠树,结满了香肠一样的果实,不过这果实很酸,人不能吃,大象啊长颈鹿会吃它们。

Date Palm 枣椰树,北非和阿拉伯也有。

Aloe 芦荟

 

其他词汇

在准备和游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其他词汇,我的标准觉得比较冷僻,所以列出来以供参考。

ungulate 有蹄类动物

herbivore 食草动物

omnivore 杂食动物

carnivore 食肉动物

scavenger 食腐动物

nocturnal 夜行的

pouch 偷猎 / poucher 偷猎者

prey 猎物

pride 狮群

clan 鬣狗群

savanna 非洲大草原,无树平原

dwell 居住

den 兽穴

scrub 矮树

肯尼亚的鸟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英文不好又不够熟悉大自然,对这些动物们真是听不懂记不住,又分辨不出来,回来补补课,列举一下比较有印象的鸟类们。

奔赴肯国之前做的一些功课,网上没找到什么好的图文攻略,尤其是中英文对照的,索性自己做了一些,事实证明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所列绝大部分是我们见到到的动物。

鸣谢大卫同学提供的百科全书,既是所有图片的来源,也让我找回了小时候那种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兴趣的新鲜感。

结束了为期两个礼拜的肯尼亚之旅,回来读《走出非洲》,眼前时时浮现出在非洲的时光。首先不得不感谢旅游神大卫同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这个想法深深植入我的脑海中,才有了这次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蜜月之行。

按照大卫的说法,由于肯尼亚被英国殖民了很久,它一直是英国王室的传统度假胜地,绝对不用担心规格低不安全。从我们的现实感受来说,也的确是这样,肯尼亚的官方语言是英文,交流绝对不是问题,虽然当地的斯瓦西里语也是全国通用,但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广告牌,几乎全是英文,连斯瓦西里字母也很难看到,这点比在欧洲旅行还要方便。而这个国家,也处处都有英国的影子,我们住过的所有酒店, 连早餐桌上也永远摆着不少于两幅的刀叉。

先来说下行程吧,因为我们几乎排满了两个礼拜,所以去了好几个地方,参考地图,按照时间顺序如下:

A:内罗毕Nairobi,B:安博塞利Amboseli,C:奈瓦沙湖Naivasha,D:马赛马拉Masai Mara,E:纳库鲁湖Nakuru,F:博格里亚湖Bogoria,G:桑布鲁Samburu。

从地图上也看得出来,这趟旅程从南到北,相当折腾。事实也的确如此,路途遥远再加上路况极端恶劣,每天几乎都是从遮天的尘土中杀将出来,又不得不涂上厚厚的防晒霜和防蚊液,每到下午都濒临崩溃的边缘,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跳进游泳池,把所有污垢都洗个干干净净。

其实,如果时间有限的话,也不必每地俱到,虽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动物和特点,但其实,除了马赛马拉,其他地方的游览时间基本上都在一天以内,最多一天半,而花在路上的时间却是又长又痛苦,所以完全可以有所取舍,选择一种不太奔波的玩法。

详细分解如下:

内罗毕:我们基本没有任何观光,只去肉食苑Carnivore晚餐了一顿。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去看下动物孤儿院,或者去长颈鹿中心喂长颈鹿,但我们当时时间比较紧张,就略过了。

安博塞利:当地话意思是“尘土盐碱之地”,大象的乐园,这里的非洲象的确是又多又大,而且也有不少其他动物。路程和动物综合考虑,一般住两天够了。

奈瓦沙:奈瓦沙有两个旅游项目:地狱之门自行车/徒步和坐船游湖,其实这两个项目加起来最多大半天,但是在这里,我们却遇到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旅馆:Kongoni Lodge (on the ARR Reserve),这是一个慈善机构所有的庄园,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当地野生动物。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这个小庄园都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遇到最赞的旅馆,不管是亚洲的五星级酒店,还是欧洲的家庭旅馆,都比不上这里舒适温馨、让人放松。如果能用英语交流,那么这里的员工一定会让你感觉像回到了家里。强烈推荐这个小庄园,毫无疑问的人生必去,就算不是为了观光,也应该去住上个一两晚:http://www.kongonilodge.com/home.html

马赛马拉: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这里的动物种类是最集大成的,只要运气够好,几乎所有动物都看得到。而且在这个季节,角马、水牛和羚羊的密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当汽车穿行在蜿蜒的山坡小路,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黄绿色草原,洒满了星星点点的食草动物,再点缀上三两棵高树、五六片云彩,那种祥和的景象绝对会让人忘记这里是充满生存竞争的残酷之地。

这个季节来马赛马拉,大家都是冲着天堂之渡(也就是角马大过河)来的,马拉河其实不大,但却蜿蜒曲折,有着陡峭的河岸。我们基本上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在河边守候,但却因为一个让人吐血的原因错过了大迁徙,上天可怜我们,让我们看到一次小过河。所以如果来马拉看迁徙,那么时间一定要留得足够。虽然每年迁徙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但个人感觉还是大神最初建议的七月底八月初最为靠谱。

既然马赛马拉有这么大量的食草动物,那么肉食动物的量也不会少,但相比之下,要想一睹它们的真容却并不容易,如何能看到肉食动物呢?第一是早出晚归,中午的时候它们都是躲在灌木丛里睡大觉,我们每次看到活动的肉食动物,基本都是在早上八九点和下午五六点。第二,就是要有耐心有时间,马拉实在太大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点看到一只活动的食肉动物,所以,基本上只能用大量的尝试来增加概率了。综合起来还是那句话,尽量在这里多停留一点时间吧。

不过在马赛马拉,遭遇了此次旅行最坑爹的一个旅馆:impala wildlife lodge,陈旧破败得一塌糊涂,热水里还充满水锈,同等价位绝对能找到比这家好不少的,大家一定不要去住。

纳库鲁湖:这个季节没有多少火烈鸟,但这里是我们唯一看到犀牛的保护区,虽然距离很远。住宿一晚。

博格里亚湖:这季节火烈鸟的主要聚集地,但这种害羞的鸟类也不会允许人类走近,如果要拍到好照片,一定要够好的设备。住宿一晚。

桑布鲁: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遥远,让我想到了埃及的阿布辛贝。这里有特殊的五种动物,我们也的确都看到了:长颈羚Gerenuk、剑羚(长角羚)Oryx、网纹长颈鹿Reticulated Giraffe、索马里鸵鸟Somali Ostrich、细纹斑马Grevy’s Zebra。总的来说,这里动物不算密集,游客也不多。由于路程太远,基本需要住两晚。

其他:

肯尼亚的确是动物的天堂,总的来说非常推荐来。如果只有英语导游的话,来之前最好熟悉一下常见动物的英文名和长相,方便交流。我来之前整理过一个版本的常见动植物,稍后再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很多人问到住宿条件,这个完全要看预算多少了,这里各个层次的旅馆都有,我们住到的大部分旅馆都是不错的,不过均价也不便宜。即便如此,没有网络或者网络极差也是常见的事情,所以如果一定要上网的话,最好买张safaricom的3G卡,这家公司信号比较好。

别看肯尼亚是个赤道国家,中午出门会被晒蔫儿,但早晚气温还是比较低,外套是一定要的。同时,由于每天都要经历无数沙尘的洗礼,换洗衣物一定要多带,而且最好是快干型的。虽然这里已经很干,但衣服晾一晚还是干不了。

关于换钱,刚开始我们觉得美元应该可以应付了,但后来发现换一些当地币还是很必要的,一来有些地方花美元会被宰得太惨,二来如果没有零钱,当地人也无法找美元,就会很尴尬了。不过换美元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换新的,我们碰到当地人不收1996年美钞票的情况。换的时候还要备足零钱,以便付小费。

虽然用了不少防蚊产品,但还是难免有失足,被蚊子和不知名虫子咬了很多疙瘩,直到现在都很痒。所以如果像我这样太吸引蚊子,又实在不愿穿长袖长裤,那还是建议吃每天一片的疟疾预防药比较放心。疟疾的潜伏期是一个月,所以如果一个月以后我还安好的话,那就说明肯国的疟疾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

关于遮阳帽,本来想买那种鬼子进村型的,但后来买了个大沿帽。事实证明大沿帽对车内防晒是非常管用的。可惜就是不能防尘,如果能忍受一定的闷度,还是应该戴个口罩或者微博。

关于照片,如果没有好的设备和耐心,那么拍动物就不能要求太高。非常感谢Edwin同学赞助的微单,让我可以不用考虑太多只管按快门。不过亲眼所见的情景,绝不是轻易能用照片表达的。回来以后再见到别人拍的美丽图片,都会先赞叹:那得用多好的设备啊~

今天来聊一下跟肠胃有关的小话题:便秘,益生菌和益生元。

先说便秘吧,这个词随着各种保健品的宣传遍布大街小巷,几乎随时都能见到。一般认为,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是便秘。

导致便秘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 补充纤维素没有足量饮水,导致消化问题
  • 肥胖,或运动量不足
  • 怀孕,生病或者吃某些药物
    所以,要预防便秘其实是比较容易的:

  • 摄入足够的纤维素 (蔬菜水果)

  • 足量饮水,一般建议是每天8杯水,细致点的话,可以按照每摄入1卡路里对应1毫升水,或者每千克体重需要25-30毫升水。
  • 加强运动量
    便秘经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脱水,判断自己是否脱水很简单,只要看一下尿液的颜色,颜色越深就说明脱水越严重,越浅而清就越正常。

看广告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可以缓解便秘,那就是益生菌(probiotics)。什么是益生菌呢?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我们身体中的“好细菌”,它可以帮助改善肠道内菌群的“生态环境”,抑制坏细菌。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有:酸奶,包含乳酸菌、双歧杆菌的奶制品,丹贝(印尼一种发酵的豆制品),味噌,韩国泡菜。

还有一个跟益生菌很相近的名词:益生元(prebiotics)。它包含在食物不易消化的部分中,是益生菌的食物来源,所以,它同样也能间接改善肠道环境,让整个肠道更健康。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燕麦,水果,全谷物,蔬菜,洋姜,香蕉,红酒,蜂蜜。

别看益生菌在国内被炒得轰轰烈烈,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证据显示补充益生菌能够带来好处。在美国,益生菌并没有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审核认证,也就是说,在美国出售含益生菌产品的时候,不能用它有任何疗效来宣传。所以大家自己掂量吧,任何东西都不能迷信,适量就好。

最后上文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有关的两个网站: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3125.htm

http://nccam.nih.gov/health/probiotics/introduction.htm

前前后后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菲利普津巴多博士的《路西法效应》。书中探讨了情境力量是如何影响个人,从而把普通人推向作恶或为善的境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避免或预防各种人道惨案,比如大屠杀、种族灭绝,还有更加普遍的刑求和虐囚惨案。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书中讲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博士非常详尽地记录了实验的整个过程:一些随机选取的最正常平凡的大学生,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就分化成为暴虐的狱卒和麻木的犯人,而作为研究者和监督者的博士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完全转变为一位以“监狱”利益至上的典狱长。这听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它就这么发生了,每个进入模拟监狱的人,虽然都知道这是一种人造的情境,却都屈服于这个情境,静悄悄但又迅速地变成情境中的一份子,完全丢掉了原本的大学生身份。一道围墙,把里面的人和外面的社会完全隔离了。

其实,这个广为人知的实验仅仅是个引子,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数据的指引,津巴多博士带着我们一步步踏入人性的迷宫,挖掘隐藏在人性中善与恶的根源。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讲,为善或作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力量,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处在情境之外可以预判的,只有真正的身处其中才能感知。不知道有没有翻译的原因,书中有些章节略显拖沓啰嗦,但瑕不掩瑜,书中进行的探求和讨论,值得每个文明人读一读,想一想。

这本书的研究属于心理学,我对这个学科不了解,但如果用传统观念来看,应当是偏于文科范畴吧。文科是什么?如果用我在上学时形成的观点来看,就是不用套公式,开放性答案,很多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中学的所谓文科一点也谈不上开放性,任何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可以背的。现在想想,地理、历史都可以是多么有趣的学科啊,在中学里竟然被教得那么刻板生硬。政治我就不评论了,当年选理科就是被它吓的。当初觉得理科比文科有趣,更像科学,更多未知。基本公式虽然不变,但组合可以改变,也可以自己选择用什么公式。可是,难道我们废寝忘食就是为了学到那一点点选择公式搭配的自由么?

近几年,科普成为一个有点热门的话题,大概因为更多人都想多了解一些科学。但是伪科学却借着各种媒体的东风满天飞,每当一个谎言被戳穿,背后盲从的人数之多都让人咂舌。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我大天朝教育体系的责任。

老师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却不会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什么不是。很遗憾,在接受完国内还不错的大学的理工科本科教育之后,我依然无法说出怎样检验一种论调是否科学、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做研究。这就是我们可怜的自然科学教育。但跟它比起来,人文教育更加惨不忍睹。

中学时就听老师讲美国很喜欢干预别国,可是直到读完大学,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东西在美国人眼里就那么重要。

除去这类基本概念,中学时的我,并不知道人文学科除了死记硬背,也有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不知道人文学科也有很多新奇的领域等待探索,更不知道,其实文科理科本就是无法割裂的。在以高考为导向的中学教育里,文科总甩不掉无趣和第二选择的阴影。但是,如果我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如果我当时就知道现在知道的一些东西,我很可能会觉得文科比理科更加有趣。

总有人问中国本土什么时候能出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也有人从教育上找原因,我想,那要等到我们的学校里教的不是如何解题,而是科学方法。

也有人问中国如何能够实现法治社会,我想,那要等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