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半部分主要说了三体,这次来说点其他的吧。其实所谓其他,也脱不了大刘。他的作品,只要读过多少都会有写印象,通常都会被他宏大的想象所折服,但有一篇文章却与众不同,它虽然深深地烙在我心里,但让我感动的并不是什么科幻点子,而是它里面包含着的人文关怀,这就是《乡村教师》。在大刘的众多作品中,几乎只有这一篇,是可以不当作科幻来看的。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里的科幻成分,起到的只是烘托作用,使这个人文主题表现得更加夸张和跌宕一些。故事里,一个为学生们放弃了一切的乡村教师,在生命垂危之时,仅凭自己的倔强,让一群孩子死记硬背了牛顿三定律,而他自己并不知道,也不会有人知道,正是这一看似癫狂的举动,拯救了整个地球。愚昧闭塞的山村中却有人讲授牛顿三定律,稚气未脱的孩童竟被当作人类的代表,对地球一无所知的外星人却握着生杀大权,这些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强烈对比,都突出了一个主题:知识。

诚然,从措辞和故事上都能看出,这篇作品想表达的还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深深敬意。但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它与我思想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就是: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只是书本知识。这个观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通过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深深植入我的脑海。我已经不知道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仅仅是通过一件事或一段时间能够建立起来的,大概从我的胎教直到上学的所有时间里,都一直接受着明确的或是潜移默化的引导,结果也很明显,那就是,我几乎一直是盲目地崇拜书本上的所有东西,相信任何写在书里的知识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当然,现在这种崇拜中少了很多盲目,而且我也不再把读书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大多数时候,读书只是闲暇时的一种娱乐。然而,那种埋藏在我思维深处的,几乎可以说是跟我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一起成长的对知识的景仰并没有减少。

了解我中小学时代的人应该都会觉得,我是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事实上,在大规模阅读小说之前,我的兴趣基本上完全在自然历史地理科学,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博学多闻的人,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个科学家都是我很重要的一个理想,不过这大概也是八零后最普遍的理想之一吧。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北斗七星中每一颗星星的名字,那是我当初对着百科全书背下来的。不过我说这个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仅仅因为它是对我儿时那段追逐真理时光的见证和凭吊吧。事实上,我宁可现在记得的是一些别的更有用的东西,比如历史或人文地理,而不是这种纯粹“吃饱了撑的”,在这篇文章之外绝对不可能再被提到的所谓“知识”。

现在我再来说《乡村教师》深深地打动了我,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我的脑海中,也有这样一块区域,储存在那里的东西,就像是故事里被那些孩子硬背下来的牛顿三定律,本来我们都不打算拿它派什么用场,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背了就忘不掉而已。而这个故事,直接就冲进了那个尘封的角落,拨动了藏得最深的那根心弦,而且还大喊着:这些东西都是有用处的,很大很重要的用处!这样的攻势,我如何能抵挡呢?

我以为我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聪明,可事实告诉我,我还是不够努力,也不够聪明。

笨鸟应该先飞,可是如果明知是笨鸟,却还不肯学飞,那又当怎么办呢?结果必然是被猎杀、被淘汰。达尔文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总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在于这个规则,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地方。

我是个外表非常随和,内心却极度倔强的人。随和的外在,迁就的是别人;倔强的内心,伤到的却是自己。一直自认为心地纯良而表里如一,其实大概是有些东西藏得太深,如若不是很了解我的人,便很难体会。

我知道,这世上的事皆有因果,倘若种下芝麻,那么便不应奢望收获西瓜,可是有几个人能仅仅活在自己的内心,而不用仰仗外界的青睐?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却是人的天性。如果有谁更坚强,是不是仅仅因为他摔倒过更多次?

后记:这些只言片语,是有一次心情不好睡不着,索性趴在床上,用纸笔记录下来的,主要还是反思。现在应该可以平静地回顾那些事了,发出来与大家共勉。其实回顾过往的忧伤或愤怒,也是件很治愈的事情,那些让人夜不能寐的愁思,等到过了夜,基本上也就不再了。

这个论调听到过很多遍了,却从未得到过要领,不想却突然悟了,这个温水,原来竟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如果在半年前,问我会不会和两个男生合租一套三室一厅,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摇头并且大声反问:怎么可能?可是现在,我就坐在和另外两个半年前都还不认识的男生合租的房子里,平心静气地敲着键盘,打算将这一段故事娓娓道来。

说是故事,其实也没什么故事性可言。决定换房大概是五月份的事情吧,这期间发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也提到过。回想起来,我一向都不是个足够勤劳和坚韧的人,现在所住的这套房子,是我决定了一人找合租后看的第一套房。当时这里已经有了一男一女两位房客,说实话,得知男房客存在的时候,我马上就犹豫要不要来看这套房了,只是那时日程表不满,所以就硬着头皮看了一看。没想到这一看还真就改变了一些事情,在看完房两周后,我便搬进了这套房子。除了距离地铁站比较远,就房子本身来说,它的确是我看过最好的一个了。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第一步,自知却又自愿。

要说租房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稳定,不可预见性极高,这次仍然毫不例外。当我从德国回来,就发现有一间房子已经空空如也,原来那个小姑娘已经搬回家去住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再找一位房客来填补空缺。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她就又找到一位男房客。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咯噔一下的,但一时也找不到其他靠谱的人,再转念一想,合租客里有一个男的或两个男的,其实都没啥区别,也就慢慢淡然了。到现在,新房客已住进来将近一个月,我也顺利完成转变,彻底脱离了理想世界,在现实这盆热水里仍然还能悠哉地蹦达。

细想一下,其实现实为我们准备的热水何止这一盆,很多习惯和想法,不管大的小的,都在慢慢改变,变得与周遭的世界更融洽和谐。总是说人类影响了生态环境,加速了其他物种的进化或灭亡,其实,人类自己正是这地球上最厉害的变色龙,努力适应着发生在这个星球上最剧烈的生存环境变化。别的物种,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化是以代来衡量的,可是人类的一代人,恐怕也要经历好多次剧烈的变化吧。在我小的时候,自来水还属于珍惜资源,要谨慎分配利用,可现在,我几乎已经忘记了那种节水的生活方式。水、电这些小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影响更大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莫不如此。现在,自然环境能造成的阻碍已经很少,人类早就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了改善人文环境上,而这正在发生剧变的人文环境,就是倾盆而下的热水,它渗透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地同化着每个人,将大家都引到同一个方向。

全球化就好像是这样的一盆热水,它自上而下地浇在地球每一个角落,在有人的地方,让所有人都慢慢地趋同去异;在没有人的地方,让动物们学会与人类共存。人们总是为物种的灭绝而感到惋惜,其实,伴随这些物种一起灭绝的,还有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现在还有很多人为了挽救这些濒危的物种和文化在拼尽全力,但是,哪怕就是他们,也知道,在这盆巨大的热水中,总有一天,所有人所有事,都会被慢慢煮沸吧。

正如书中巨大的时间跨度,三体三部曲的发行和创作本身也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虽然现在看来,三体三的确写得比较仓促,整个故事读下来并不像一本血肉丰满的小说,而仅仅是一些关键情节的串联,即便是这些关键情节之间,也留下了很多空白,但正是这样才有了迅速出现的三体X。

记不清是几年前了,三体一还在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的时候,去图书馆总会惦记着找找看有没有新的。在理图蹭看每月一期的长篇连载,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最终我也没有蹭完每一期连载吧。后来就出了第一部的单行本,再后来就是二,再再后来隔了很久,才有了三。虽然对作者来说,二和三出版之间的间隔绝对不长,但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当拿到第三本大结局,我却已记不清一和二的情节了。

既然已经万事俱备,就重读了一和二,再接着读三。毫不夸张地说,读三的感觉真是酣畅淋漓,等到读完最后一节而掩卷,一时间脑中有无数思绪上窜下跳翻江倒海,久久不愿平静。读这大部头的感觉,刚好跟我的阅读过程是差不多的。第一部的前半部分大多是一些零星的线索,故事的主题轮廓还没有浮出水面,读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写到三体游戏的部分,完全无法猜到是怎么回事。这种不连贯的感觉,正像我当初在图书馆痛苦得等待每月一期的连载,然后努力想把一些碎片拼凑起来。前面一段跳跃式的铺垫完成以后,从一的下半部分直到整个第二部,基本上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时而轻松时而艰险,时而悬崖险壑时而柳暗花明,人类文明就这样在黑暗森林中摸索着前进。

第二部结束以后,大刘很成功地把所有读者的胃口都吊了起来,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直到三体三出版之前,科幻迷们都一直很知趣地自认为是小众群体,即便是在学校里,能够像球迷歌迷影迷那样张扬着身份拉帮结派的时刻也很少,更不用说毕业以后了,大多数人对科幻的认识都停留在中学时代的课外读物,有一次老板看到我办公桌上的一本《科幻世界》直接就说:你现在还看这个啊?但科幻迷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坚持的团体,不管做什么工作,过什么生活,书柜中总有几本待读的小说,脑海中总有那么一份执着。大刘就是这样一位科幻迷和科幻作家,做着一份工程师的工作,据说连他的妻子女儿都不了解科幻,同事都不知道他会写文章。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空闲时就默默走进科幻世界翻云覆雨,为中国的科幻粉丝们打开一扇通往奇异世界的大门。这种设定,多么像地球三体组织和三体游戏,现实和小说再次融为一体。

在三体之前,刘慈欣早就已经成为中国幻迷心中绝对独占鳌头的人物,其他作家总是有褒有贬,但迷恋科幻却又不喜欢大刘的大概还没有吧。但随着三体三的发布,大刘把科幻带到了所有人面前,就像三体人的秘密已经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了。一时间,读三体成了一件很时尚的事,科幻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熟的人也能聊上几句,就像谈论一部正在上映的大片。作为一个科幻迷,这是大刘给我们所有人的一份大大的惊喜。不过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惊喜。在三体三出现之前,低调的科幻迷团体还有一个重要共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的表现形式和原因都很多。当然,我不是要说有了三体中国科幻就赶超英美了,其实还是远远没有。但是,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我之前一直认为中国的长篇科幻作品质量是比不上国外的,大刘和其他人的一些短篇已经带给我极佳的阅读体验,但是一提到长篇,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实在是捉襟见肘。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一大功德就是以译文版和单行本的方式引进出版了大量国外科幻长篇,此举的意义不亚于向人类揭示三体人的到来。就凭这一点,科幻世界杂志社在中国幻迷心中也是神级的文明。我所读过的国内国外科幻长篇都不算多,这里所说的完全是我的个人感受。伴随三体而来的国内科幻长篇还有韩松的《地铁》,这本书评价也是极高,只不过我还没读,所以无从比较。仅说三体系列,读完之后,我的一大感觉就是:中国现在也有世界级的长篇作品了!虽然大刘的文笔一向作为短板被批评,但是对我来说,他的文笔几乎不会影响他的作品。当他将地球往事,甚至是宇宙往事的一幅巨大画卷徐徐展开,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一直熟悉却又突然变得无比陌生的宇宙之中,经历了之前从没想过的无比宏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虽然我也很饭江南那般叙事传情的文笔,但假若三体让江南来写,那么必然又变为空前绝后的一个巨坑。我绝对不是贬低江南,但是相比之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读到这样一部大刘的著作,我已经很满意了,平心而论,一点也不遗憾。

本来还想说点其他的,竟然已经写了这么长,就先断一断,另起一篇吧。

如上图。

闲来无事,翻翻以前的日志,赫然发现此篇日志的分享数竟然为三,这个让我实在难以理解,这篇东西完全是冲动之下的牢骚话,要是稍微换个心情,我应该也不会把它放在网上了,这么赤果果的自曝帖在我的日志里绝对是个另类,为什么它却会这么有市场呢?

无奈校内不提供分享详情,我也无法知道是谁在为它的传播推波助澜。不过,我并不是想人肉这几位分享人,除去分享不看,单单是两百多的阅读人次,也绝对傲视我的其他日志了。就连那”厚积薄发”的吐血之作”工作三年系列”也无法和这样一篇大龄未嫁女的小骚文相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看来,人之本性,是热爱八卦的啊。

这下子豁然开朗了,娱乐新闻播八卦、当红明星炒八卦,恐怕不是庸俗无聊之作,而是合乎天意、顺应民心的科学手段。一不小心,我就验证了一条定律。

不得不说的编后话:

截图是校内上的,日志访问情况也是校内的统计。本着做个备份的心态,还是在这里贴一贴吧。编后话有删改。

动画片《瓦力》里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机器人之间的可爱感情,还有对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描述。虽然篇幅不多,但那些片段却常常在我脑中闪现:体型硕大,完全没有体力劳动,连走路都不需要;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娱乐,依靠一把多功能的座椅和一块高度发达的显示屏;所有人都只关注自己面前的屏幕,对身边的世界完全失去兴趣,漠不关心;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满足感,安于现状。人类基本上变成了一群失去行为能力、无忧无虑、只知道对着屏幕傻笑的胖子。

仔细想来,看似荒谬的预言却有可能成真。仅从片子的片段看,要支持瓦力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技术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舒适且移动便捷的座椅,以及无处不在的高速网络应用和完美的显示屏,尤其是当第二点技术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恐怕人们对其他方面的容忍度就会高一些了。

对一些宅人来说,这种未来生活恐怕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怎样才能让全体人类都过渡到这一步呢?可能需要科技发展加上超级城市化才能实现吧。科技就不用说了,是所有一切的前提。但是科技越发展,人类的活动空间应该越大才对,怎么可能将人类都禁锢在一把小小的座椅上呢。当然,片子里是因为人类被迫离开地球,集体移民进入太空飞船,再能折腾的人也不可能在太空中折腾出什么花样来,可以说,他们的转变是被迫的,并且是经过了很多代人积累的。但是,即便人类不打算太空移民,这样的转变已经出现在城市里。

对生活在大都市的普通人来说,在屋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交通时间,像我这样的上班族,所关心的只是从家里到公司,到饭馆,到商场,到影院……就连偶尔参加的运动也都是在室内,对我来讲,SOHO就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和追求。生活在城市的人大抵如此,我们只是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至于房子之间的部分基本全是负担,我们所关心的只是房子里面。城市越大,这样的趋势便越明显,人与自然之间隔了一座无法抵抗的混凝土森林。于是,在路上,在车上,在地铁上,总是看到人们插着耳机,盯着手中的屏幕,沉浸在数码产品营造的一片天地中,对身旁的世界毫无知觉,唯一关心的恐怕就是有么有下错站。每次看到一大群人各自盯着小小的屏幕入神,我都觉得仿佛已经踏入瓦力那个奇特的未来世界,那里所有人都悠闲到了极致,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只能设法自娱自乐,同时却也忙碌到了极致,连看一眼屏幕之外的空暇都没有。

以前公司的一位外国友人就说过,他在上海的地铁上非常惊讶,因为所有人都拥有一款PSP类的游戏机,都戴着耳机盯着屏幕,他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么整齐划一的阵容。就我在欧洲的感受来讲,他们的城市规模要小得多,跟我们的京沪广根本就没法比,相反,小镇和农村都很发达,除了不够热闹,基本的生活保障跟城市是不相上下的。去过欧洲小镇或者郊外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路边、草地、河畔、海里、山中,甚至天上,总能看到投身各种运动并乐在其中的人,每每羡煞我们。

我生长的地方并不算是大城市,所以还有些机会亲近自然。虽然我没什么肌肉,耐力也不济,但一直自认为在简单的运动和平衡方面都算不错。直到在欧洲滑雪、下海、爬山,才慢慢觉得,我在他们眼里恐怕就是养在深闺的小女子,而他们在我眼里基本就是飞檐走壁上山下海的野人了。

读到过舒国治评论瑞典人的一段话,从挪威爬山归来之后,这段话于我,几乎是完美的对于北欧民族生活方式的诠释。他说的大意是:由于身处的自然环境,瑞典人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户内和户外。他们的户内生活与我们没有大异,但户外生活的比重和花样却要多得多。一旦出了屋子,他们面对的就是无尽的旷野或绵延的山脉,因此,他们大把的时间都贡献给滑雪、爬山、游泳、划船、攀岩等等户外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大都市里N点一线的劳碌生活几乎不可想象。而对于一个生活在上海北京的普通人,哪怕一辈子不踏出城市中高楼的阴影,也不会怀疑有什么不正常。

城市是人造建筑的极致,身处人造建筑中,人也就习惯了仅有人造建筑。美国、日本和中国大概都有极大量的宅人,但我在欧洲的感受却并不明显,就连像老米那样运动神经不足的人,周末也要去户外暴走一番才觉得舒畅。欧美之间的差异我还无法比较,但对中国和日本的宅人来说,超级大都市的存在应该是很大的原因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放慢了建立超级城市的脚步,甚至拆散已有的大城市,中国却还在努力打造功能齐全、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大都市”,置身于这样的城市中,跟在太空飞船上又有多少区别呢。

在《瓦力》的结尾,机器人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真情唤醒了人类麻木的心灵,人们终于将视线投向显示器之外,把身体从自动座椅中解放出来,打算回到地球做回正常的人类。而在这地球上,城市里,朝九晚五的一群人是不是正在一点点将视线和身体禁锢,转而走向一个虚拟的世界?

已然是发生在前天的事情了,想来还是很好笑,随手记下。

话说那天下午,正值上班时间,我便如平常或危坐或摊躺在椅子里对着双屏敲键盘,突然收到某人消息:老板传结婚照了!在开心网上!

这可是件大事情,一定要去围观啊。这时才发现,好友到用时方恨少,没加过老板怎么办呢,那就马上加吧。于是乎搜了老板大名,发送了交友请求,发完顺便点到她的主页,这一点不要紧,一片空白的页面中唯有签名档无比醒目:凡事要趁早!

立马乐了,老板不愧是老板,这简直就是诸葛亮跟鲁迅的结合体啊。受教之余截图留念: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本是孙经理的名言,可是我又一次后知后觉,直到他离开我们,才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简单语句中所包含的切肤之痛。

去年夏天,在北京,我感到自己是个端盘子的,捧着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各种菜肴出现在客户面前。今年夏天,还是在北京,我觉得自己是个演员,穿梭于台前幕后,往返于故事和现实,有时候,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哪些是剧本中安排好的桥段,哪些又是临场发生的状况。时间流逝了一年,现在想来,我工作上最不开心的一段时光应该正是去年五六月份。去年夏天在北京的出差就像是一条高耸的分水岭,之后突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当然,大多数也还是我无法控制的。

其实现在写这篇东西有点过时了,这些想法七月份的时候就在我脑海中翻腾,只是那时没闲或是没心情理会。一晃就过去了一个多月,有些想法已经沉淀,有些感情已经淡去,再提笔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不过,我还是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哪怕仅仅作为一种凭吊,天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些新的思绪在我脑中翻江倒海,把这些旧的都赶到九霄云外去了呢。

以前一直开玩笑用“干一行,恨一行”来描述我对电脑这玩意儿的复杂感情(当然主要还是不待见)。现在却很惊讶地感觉到,干了这一行,竟然也可以让我对很多其他行当都失去好感,比如说演员,比如说主持人。演员已经被讨论够多,主持人也越来越好地融入娱乐圈了。仔细想想,似乎还真有不少工作,都需要具有娱乐圈的精神,比如说暗里背台词,明里撑台面;比如说穿衣打扮语言动作都按规矩来;比如说台前神采飞扬笑容可掬,幕后萎靡不振牢骚满腹。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宣传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讲得多了,自己就会首先相信?

其实这些事情,本也没什么,虽然我得出了自己不适合的结论,但我还是相信,有人是真心喜欢表演喜欢主持喜欢娱乐业的,就算不是真心喜欢,只是作为一份谋生的职业,那也无可厚非。虽然我基本上说不清自己的理想,却仍旧是个很理想化的人,我只是记录一些很理想的想法,并不想要评判或证明什么。

古语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年头,女的两个都怕啊。

最近有一个习惯,心情差的时候就去看于娟的博客。无从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于娟的,于我,这确是一副难得的良药。今天又习惯性地打开她的页面,随意浏览一番,脑中却突然跳出一股疑问,为什么围观别人的悲苦就能抵消自己的不快呢,这绝不是幸灾乐祸那么简单。

看着她怀揣大智大勇大善,闯荡一条坎坷崎岖且布满明枪暗箭的不归路,我的心情就会变的很沉很重,但是这种沉重,已经超出我的经历,跳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直面挫折,承受苦难,谈论生与死。于娟是个三十出头的女博士,两岁孩子的母亲,因乳腺癌辞世不久。我还没有结婚生子,与她相比,也许我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还要少些,但假若离开,我的遗憾也会更多些吧。阅读那些沉甸甸的文字,想象一个人如何在通向鬼门关的路上披荆斩棘,虽然沉重,却也能够获得一种超脱的平静,这种平静完全是由于我并未身在苦难之中,而又窥到了苦难的一角,掀起这一角面纱的,正是那些由生命铸就的文字。

归根结底,人是一种生活在比较中的群居动物,只有看到别人更大的悲剧,才能够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悲剧。同时,人又是永不满足追逐欲望的动物,只有看到别人失去一切,才会驻足回头,审视自己的所有。就是这一忘记加一驻足,便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平静。

这地球上群居动物有很多,但如人类这般有着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永不停止的追求的物种应该很少吧,除了让人类极端头大的癌细胞类生物,以及老鼠蟑螂类小害虫,再大一点的恐怕也就找不出了。进化到哺乳动物的种族们,或是疲于觅食,或是吃饱了就睡觉晒太阳,大概不会有追求更高级享受的。不知道是因为人类贪婪才统治地球,还是因为统治了地球所以进化得如此贪婪,不论如何,人类都在以自己的贪婪挑战地球的极限,也许同时也在为老鼠统治地球打基础吧。

是的,我又搬家了。这是我第三次找房子了,想来却是最认真的一次。第一次找房子是赶在毕业前,那时候世纪大道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很挤的地铁换乘站,也完全不明白看房子到底是要看些什么,是在相当懵懂的状态下搬入一套两居室。虽有各种不满意,但懒于搬家,便也住了一年多。第二次找房子,是在时间紧迫又精神不济的状况下,当时想的只是赶快找个地方搬进去就好。仍旧在世纪大道觅得三室一厅中的一室,所幸房租并没有增加,但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比比皆是。要不怎么说我懒呢,边抱怨边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至此,终于不得不面对第三场浩劫。

不管从哪个方面说,这都应该是我最有组织有预谋的一次搬家,基本上提前两个月就开始谋划了,虽然我基本上还只是个行动的矮子,但心里却琢磨了挺不少的。一边找着房子,一边就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其实找房子跟找老公是一样的吧,事前你想得再多再细都不管用,等到面对现实的时候,你的蓝图就会被一点点敲碎,又被一点点重新构筑,这时你才会发现之前所谓的谋划是多么无力,所谓的底线根本就是没有底线,不管是愿意不愿意,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股脑都得打乱了重来,慢慢的,理想就被雕琢出了现实的样子。这时候才明白,最关键的并不是你想找什么样的,而是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点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什么房子和室友。本以为自己是掌控生杀大权的操刀人,绕着绕着,终于发现其实也不过就是棋盘上的一颗子儿,并且还是象棋,留给你能走的也就那么几步。最终,还是免不了要感叹缘分才是一切的主宰。

毕业后一直都住在世纪大道,似乎是在坚持着一些什么,现在终于不用再坚持了。6月12号搬入新家,到今天刚巧两月,在这里住的日子拼拼凑凑也只有三周,而且下周又将远赴德国,那张迄今为止最大的床又要空置许久,让我屡屡怀疑搬家的意义。虽然在家的时间如此稀少,但我承认,我还是怀念世纪大道了,怀念一些三年多一直坚持的东西,同时我也深知,假若仍旧住在那里,那么我的抱怨也不会变少。人啊人,非要这样活着么。